词家时代之说

十九 词家时代之说

原文

词家时代之说,盛于国初。竹坨(36)谓:词至北宋而大,至南宋而深。后此词人,群奉其说。然其中亦非无具眼者。周保绪曰:“南宋下不犯北宋拙率之病,高不到北宋浑涵之诣。”又曰:“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使深者反浅,曲者反直。”潘四农德舆(37)曰:“词滥觞于唐,畅于五代,而意格之闳深曲挚,则莫盛于北宋。词之有北宋,犹诗之有盛唐。至南宋则稍衰矣。”刘融斋曰:“北宋词用密亦疏,用隐亦亮,用沈亦快,用细亦阔,用精亦浑。南宋只是掉转过来。”(38)可知此事自有公论。虽止庵词颇浅薄,潘刘尤甚。然其推尊北宋,则与明季云间诸公(39),同一卓识(40),也。

译文

词家有关于此的时代特征理论,在清代建国之初开始盛行。朱彝尊认为:词到了北宋境界开始扩大,到了南宋境界开始变得精深。他以后的词人,都奉行他的观点,但其中也不是没有独具慧眼的人。周济说:“南宋下不犯北宋粗着直率的毛病,高达不到北宋浑和蕴藉的境界。”又说:“北宋词大多借景言情,情景融为一体,所以写得珠圆玉润,四面玲珑。到了辛弃疾、姜夔,词一变而为因事叙景,使深奥的变得浅显,曲折委婉的反而变直白坦率。”潘德舆说:“词发端于唐,发展于五代,而意境格调的闳大深远、曲折沉挚,则在北宋为最盛。词在北宋,就如同诗在盛唐。词到了南宋就稍微衰落了。”刘熙载说:“北宋的词,绵密而又疏朗,曲折而又明亮,沉郁而又欢快,细腻而又开阔,精致而又浑厚。南宋正好相反。”由此可知,南北宋之词孰优孰劣,自有公论。虽然周济的词较浅薄,潘德舆、刘熙载的词更差,但是他们推崇北宋词,和明末云间诸位词人一样,都具远见卓识,这是不能否定的。

评析

此则词话中,王国维再次表达出了其对五代北宋之词的推崇。他认为,词以五代、北宋为最高,南宋只辛弃疾一人能与北宋词人相并论,而对于姜夔,王国维只认为他的词有格调而已,而对于清人师法南宋之词则始终不以为然。

王国维以朱彝尊的观点引出下文。朱彝尊是江西词派的领袖,其词学思想对清初词坛具有广泛的影响,朱彝尊于词推崇姜夔,他在《词综发凡》表示:“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此为王国维援引朱彝尊的原话。对于朱彝尊的这种观点,王国维引周济、潘德舆以及刘熙载的词论,来证明朱彝尊的观点是错误的。周济在北宋与南宋的直接比较中显现出北宋词珠圆玉润的“浑涵”之境;潘德舆则从词史的发展过程来看,而将北宋词比为盛唐诗;刘熙载则是从北宋词的艺术手法和审美感受上,揭示出北宋词的独特魅力。尽管三家词论角度略异,但终究殊途同归,都以北宋词为最上,并认为北宋词为词体的典范。尽管王国维认为周济等人的词并不高明,但他却因他们推崇北宋之词,而认为这是有“卓识”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