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辛词雅量高致
原文
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162)、柳下惠(163)之风。白石虽似蝉蜕尘埃(164),然终不免局促辕下。
译文
读苏轼、辛弃疾的词,应该多观摩他们不凡的气度与高雅的情趣,有古圣贤伯夷、柳下惠的遗风。姜夔虽然如同夏蝉蜕皮那样脱离污浊,但与他们比较起来,就难免显得局促,如同被车辕束缚住的马驹。
评析
此则词话紧承上一则“胸襟”而来。所谓“雅量高致”就是指宽宏的气度和高雅的情致,这也是“胸襟”的具体内涵。王国维通过比较苏轼、辛弃疾与姜夔的不同,再次申论人品与词风的紧密关系。王国维将词人人品上升到伯夷、柳下惠的境界,可见其悬格之高。
苏轼受庄子的影响很大,平生旷达,所以每当他遇到磨难的时候,都能够坦然面对,甚至他被贬谪到海南,仍然坦然自若,没有一丝怨言。他的作品以天风海雨般的气势,展望未来,思考人生,歌颂自然,倾诉情感。“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沁园春》)可以说是他的自我写照。辛弃疾学问纵贯,英气勃郁,激昂排宕,不可一世。“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周济《宋四家词选》),因此王鹏运在《半塘老人遗稿》中人物苏轼的词令人无法步趋,因为“其性情、齐学文、其襟抱,举非恒流所能梦见”。而辛弃疾词善于在写景抒情中加入议论,意气所到,锋颖直露,学不好便流于叫嚣刻露。基于此,王国维认为苏轼、辛弃疾有古代隐士伯夷与柳下惠的遗风,即能激励人的作用,不是一般人能学到的,连姜夔这样的大家也无法与他们相比。
相比对苏轼和辛弃疾的极度赞誉,王国维对姜夔再次从人品方面提出了批评。姜夔一生虽为清客,但既然是食人门下,自然要局促自己,谨言慎行,以迎合主人之好恶。所以姜夔偶尔表现出来的清高孤傲,其实掩饰不住自己受约束的无奈。对照这一则,看来此前王国维对姜夔词“格韵高绝”的评价,也未必是一个充分正面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