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与不隔之别

四十 隔与不隔之别

原文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142)之诗不隔,延年(143)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144)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145)“空梁落燕泥”(146)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147),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148)“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149)厚薄之别。(150)

译文

有人问“隔”与“不隔”之间的区别,我举例来说明:陶渊明、谢灵运的诗是不隔的,而颜延之的诗就稍微有些隔了。苏轼的诗不隔,黄庭坚的诗就略微有些隔了。“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这两句诗,它的妙处就在于不隔。词也是一样。如果用一人一词来评论的话,如欧阳修《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所写的:“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每句话都在写眼前的事,这便是不隔;至于写到“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就是隔了。姜夔在《翠楼吟》中所写“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于写到“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就是隔了。但是,南宋的词作虽说有不隔之处,但是与前人相比,还是有深浅厚薄的差别。

评析

此则在第36、38、39则的基础上,正式提出“隔与不隔”之说,并对隔与不隔的基本理论内涵予以总结。在王国维的观念中,无论是写景、咏物,总以真切鲜明、自然活泼为旨归。不合此旨便是隔,合乎此旨便是不隔。隔与不隔的理论本身并不复杂。

分析诗歌中的不隔与稍隔,只是为词之隔与不隔作一理论铺垫而已。但王国维进而论词时,论述方式其实发生了悄悄地变化:从对诗人的总论和对诗句的单一分析,转变为对同一首词从结构上分析其隔与不隔的彼此关系。如其分析欧阳修的《少年游》、姜夔的《翠楼吟》都是如此。《少年游》中“阑干”至“苦愁人”数句,《翠楼吟》中“此地”至“萋萋千里”数句,都是直接写出眼前之情景,读者不必作过多联想,即可从文字而直接进入作品描写的情景之中。而《少年游》中“谢家”两句,则分别使用了谢灵运和江淹的两个典故,《翠楼吟》中“酒祓”两句,虽非用典,但用意曲折甚至带有一定的抽象化的倾向。读者要明白欧阳修和姜夔在这些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就需要对其中典故或用意曲折之处细加钻研之后,才有可能明白其宗旨。如此周折,就失去了诗词直接予人以感动的艺术魅力。

通过王国维的列举我们能看出,其实他是将北宋词与南宋词区别为“不隔”与“隔”两种类型的,这也是他推崇北宋、贬抑南宋的原因。因此他在分析南宋“不隔”之例的同时,也不忘将南宋的“不隔”置于北宋的“不隔”之下,意在说明其间有浅深厚薄之区别。王国维对自身理论的坚守,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