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姜夔之旷

四十七 苏轼、姜夔之旷

原文

东坡之旷在神,白石之旷在貌。白石如王衍(104)口不言阿堵物(105),而暗中为营三窟之计,此其所以可鄙也。

译文

苏轼的旷达在于内部的气质,姜夔的旷达在于其表面。姜夔就像王衍一样,口中从不谈到阿堵物,可是暗地里却做好了营建三窟的打算,这正是他遭人鄙视的地方。

评析

王国维认为人格胸襟的境界是其词作境界的基石。如果仅从词作来看,苏轼的旷达和姜夔的清旷神韵极为相似;但是如果从做人这方面来看的话,两者就相去甚远了。苏轼能够自如地出入儒佛两道,能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而心性强固;而姜夔寄身宦门,局促辕下,其清旷不免受到约束。王国维把姜夔比之如晋代王衍,尽管雅尚玄远,也不过是故作姿态罢了,似乎万事不挂胸怀,但在暗中却如狡兔三窟,斤斤计较,如此之清旷不仅无法显示出其胸襟高远,相反,将其卑陋的心态暴露无遗。因此王国维认为姜夔与苏轼有着本质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