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文体,始盛终衰
原文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197)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198)。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199)。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200)。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译文
四言诗出现积弊后产生了楚辞,楚辞出现积弊后产生了五言诗,五言诗出现积弊后产生了七言诗,古诗出现积弊后产生了律诗绝句,律诗绝句出现积弊后产生了词。这是因为一种文体流传的时间长了,用它来创作的人就越来越多了,自然形成了格式套路。即便是豪杰之士,也很难在这种情况下有新的创意,所以避开它而用别的文体创作,以求自我解脱。一切文体之所以开始盛大而最终衰敝,都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说文学上后来的比不上先前的,我不敢苟同;但是就单一文体来说,这种观点也确实不可动摇改变。
评析
四言、楚辞、五言、七言,古诗、律绝、词,这是王国维对文体嬗变规律的描述。这两个阶段的划分,十分符合韵文文体发展的实际状况。在文体兴替过程中,王国维使用了一个“敝”字。所谓“敝”就是指文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拘为定式的“习套”。因为这种习惯越顽固,程式越烦琐,其对诗人情性的桎梏也就越多。如此,文体的衰落便不可避免。所以王国维的这个“敝”字,确实部分地反映了文体程式化倾向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但这个“敝”字也容易被误解为一种新文体的产生必定以一种旧文体的衰落为前提。事实上,文体演变并非简单地以一文体替代另一文体,而是往往还有其他的因素在起着作用。譬如楚辞的产生便并非因为四言诗的“敝”,而是与楚国的地方风俗有关;再譬如词体的产生也非完全根源于近体诗的衰落,而与音乐体系的转变也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再说古诗、律绝、词的并行,其实也是宋代及此后文学的常态,故一个“敝”字,实不足反映出文体嬗变规律的全部。
尽管文体存在始盛终衰的规律,但是从总体而言,并不能由此得出后来者不如前者的结论。因为人们情感表达的艺术是不断变化的,而文体不过是为人们的情感表达提供载体而已。王国维称,文体本身并无尊卑优劣之分,此论堪称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