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双声叠韵

二 双声叠韵

原文

双声叠韵之论,盛于六朝,唐人犹多用之。至宋以后则渐不讲,并不知二者为何物。乾嘉间,吾乡周松霭先生(春)著《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正千余年之误,可谓有功文苑者矣。其言曰:“两字同母谓之双声,两字同韵谓之叠韵。”余按:用今日各国文法通用之语表之,则两字同一子音者谓之双声。如《南史·羊元保传》之“官家恨狭,更广八分”,官、家、更、广四字皆从k得声。《洛阳迦蓝记》之“狞奴慢骂”,狞、奴二字,皆从n得声,慢、骂二字,皆从m得声是也。两字同一母音者,谓之叠韵。如梁武帝之“后牖有朽柳”,后、牖、有三字,双声而兼叠韵。有、朽、柳三字,其母音皆为u。刘孝绰之“梁皇长康强”,梁、长、强三字,其母音皆为iɑn也。自李淑《诗苑》伪造沈约之说,以双声叠韵为诗中八病之二,后世诗家多废而不讲,亦不复用之于词。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惜世之专讲音律者,尚未悟此也。

译文

双声、叠韵的理论在六朝的时候很是兴盛,到了唐代还有很多人在运用,可是到宋朝以后人们就逐渐不再谈论它了,甚至连双声叠韵是什么都不知道。乾嘉期间,我的同乡周春先生写了一本《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这本书纠正了千余年来的谬误,可以说对文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书中说:两个字声母相同叫作双声,两个字韵母相同叫作叠韵。我认为:用如果现在通行的语法术语来表达的话,就是两个字有同一个子音谓之双声。如《南史·羊元保传》中的“官家恨狭,更广八分”,官、家、更、广四字,皆从k得声。《洛阳伽蓝记》之“狞奴慢骂”,狞、奴二字,皆从n得声。慢、骂两字,皆从m得声。两个字有同一个母音,谓之叠韵。如梁武帝之“后牖有朽柳”,后、牖、有三字,双声而兼叠韵。有、朽、柳三字,其母音皆为u。刘孝绰之“梁皇长康强”,梁、长、强三字,其母音皆为iɑn。自从李淑的《诗苑类格》伪造沈约的说法,将双声、叠韵作为诗中八病之二,后世的诗家便不再讲双声叠韵了,甚至不再将它运用在词的创作中。我认为如果能在词的跌宕起伏、音律悠扬之处使用叠韵,音律急促,紧凑之处用双声,那么所写之词读起来必然会铿锵有力、朗朗上口,较之前人必有出彩之处。可惜那些专门研究音律的人,尚未悟出这个道理。

评析

这则词话论述了双声和叠韵的内涵,以及二者在诗词创作和吟诵中产生的音律意义。晚清时期,词律大多局限于平仄四声,在这种情况下,王国维在这则词话中重提双声叠韵的问题,除了体现其对音律的别样眼光,也使得这则词话更具审美意义。

王国维对有关双声叠韵的论述进行了考察,发现六朝和唐代对此颇有研究,但到了宋朝以后,双声叠韵便逐渐遭到忽略,以至于后人甚至不明了双声叠韵的真正含义。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王国维特别提到周春撰写的《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认为其中的“两字同母谓之双声,两字同韵谓之叠韵”是对双声叠韵的区别的精准概况,他因此对这两句话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们有“正千余年之误”的效果。在高度评价这两句话的同时,王国维还结合当时各国文法,进一步将其表述为:两字同一子音即为双声,两字同一母音则为叠韵。王国维的这种说法与当时的表述语境有着更为紧密的结合。但从实际情况来讲,王国维未必对“千余年”来的语言学发展有着透彻的了解,因此,他对周春的评价也难免有言过其实之嫌。比如双声叠韵被评论为诗中八病的说法便确有其事,比如《文镜秘府论》中完整记载了诗中八病之内容,其中提到的最后两病,即旁纽和正纽,便与双声叠韵有着直接联系。

除了从语言学角度对双声叠韵的音韵学意义进行了探讨,王国维还从诗词创作的角度对双声叠韵在诗词韵律方面的美学意义展开了探究。他认为,为了形成音节的平缓以及连续性,填词时可多于“荡漾处”用叠韵,而为了形成节奏的韵律感,整体形成“铿锵可诵”的艺术效果,则可在“促节处”增强多双声的运用。王国维的这一观念确有道理,反映出他除了注重以真景物、真感情为核心创造词的思想境界,还非常重视音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