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禅宗史》简介
《唐五代禅宗史》这本书是由杨增文著创作的,《唐五代禅宗史》共有248章节
1
序言
杨曾文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在广泛传播和深入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的过程中,与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和社会习俗逐渐密切结合,演变为中国民族的宗教。隋唐时期富有民族...
2
目录
目 录 序言 第一章 禅学的传入及其早期流传 第一节 禅学经典的翻译 一、后汉安世高和《安般守意经》 二、西晋竺法护和《修行道地经》 三、鸠摩罗什和《坐禅三昧经...
3
第一章 禅学的传入及其早期流传
...
4
第一节 禅学经典的翻译
禅宗以“禅”立宗,虽然对禅作出了超出传统意义的发挥,但它的禅法理论毕竟是在旧有禅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受到旧有禅学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正式论述中国禅宗历史之前,首先...
5
一、后汉安世高和《安般守意经》
一般所说的禅法就是小乘禅法。中国最早禅法著作是后汉安世高翻译的。安世高原是安息国太子,让国与叔,出家修道,尤精说一切有部的阿毗昙学(论释佛教义理的书),并精于禅...
6
二、西晋竺法护和《修行道地经》
竺法护,祖籍月支,世居敦煌郡,曾游历西域诸国,遍学诸国文字,搜求大量佛经,展转于长安、敦煌、洛阳、酒泉等地译经。虽处西晋末年乱世,但所译经典数量很大,据《出三藏...
7
三、鸠摩罗什和《坐禅三昧经》
鸠摩罗什(344—413),祖籍印度,生于中国龟兹(今库车),自幼出家,曾游历西域各地和罽宾,先修学小乘,后改学大乘,尤精于般若中观学说。前秦建元二十年(384...
8
四、佛陀跋陀罗和《达摩多罗禅经》
佛陀跋陀罗(359—429),意译觉贤,迦维罗卫(在今尼泊尔国)人,自幼在北印度出家修道,以禅律驰名,后游学罽宾,从来自印度的佛大先(佛陀斯那)学习禅法。后秦沙...
9
五、关于大乘禅法著作
大乘佛教虽有严厉批判小乘佛教的内容,但实际上并不完全否定小乘佛法的一切方面,例如对小乘的戒律、禅法等就是如此。然而大乘佛教在对小乘佛教原来的某些部分进行利用时,...
10
(一)《般舟三昧经》和《观无量寿经》
后汉支谶译出《般若道行品经》等佛经,又译出《般舟三昧经》一卷。《般舟三昧经》是一部大乘禅观著作。“般舟”是梵文的音译,意为“佛立”,“佛现前”。经中说有一种叫做...
11
(二)《首楞严三昧经》
据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二〈新集异出经录〉,此经最早由后汉支谶译出,有二卷,到后秦时已有7个译本,说明相当流行。三国吴支谦、魏白延、西晋竺叔兰皆译为《首楞严经》...
12
第二节 隋唐以前流行的主要禅法
随着东汉以来禅经的陆续译出,修习禅定的僧人逐渐增多。梁僧祐《高僧传》卷十一〈习禅篇〉为自晋至南朝齐的21名著名禅师立传;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十六〈习禅篇〉为梁至...
13
一、数息观
数息观,也按梵语译称阿那般那观,东汉安世高曾译为安般守意,又译念出入息、息念观。阿那(ānna)意为入息,般那(apāna)意为出息,如安世高译《安般守意经》说...
14
二、不净观
不净观,也作不净想,是以观想人身的不洁净为禅观内容的禅法。在五门禅中,此禅以断除人的贪欲(包括对女色、钱财等的贪求的欲望)为目的。 鸠摩罗什所译《坐禅三昧经》、...
15
三、慈悲观
慈悲观,又称慈心观、慈愍观,是以对治瞋恚为目的的禅法。《坐禅三昧经》卷上说,对于初习此禅者,应教他“慈及亲爱”,即首先做到对自己的亲属、朋友怀有慈爱之心,在禅定...
16
四、因缘观
因缘观,也称缘起观,是专心观想十二因缘,断除佛教所说“愚痴”的禅法。《坐禅三昧经》卷上所说的比较简单,讲对于初习行者、已习行者、久习行者修习十二因缘提出简繁不同...
17
五、界分别观
界分别观,又称界差别观,是观想构成众生及其生存环境的十八界(六根、六境、六识)皆为六大(或称六界,即地水火风空识)和合而成,以断除“我执”为目的的禅法。 在六大...
18
六、念佛观
念佛观,是观想佛的形象(包括念佛的应、报、法三身)的禅法。《坐禅三昧经》卷上说:“若多等分人,念佛法门治。”又说:念佛三昧治“等分行及重罪人”。看来“等分行”前...
19
七、所谓四禅八定
四禅,因具有“审虑”的功能,也名四静虑,佛教用以断除欲界烦恼,超越欲界而进入色界的禅定。四禅与四无色定合称为八定,或四禅八定。四无色定是用以断除色想、色的束缚,...
20
第二章 从菩提达摩到僧璨——禅宗的史前时期
如果对中国禅宗历史进行分期,大体经历了酝酿期、初创期、南北宗并立期和南宗独盛期。从被禅宗奉为初祖的菩提达摩,到惠可、僧璨,可作为酝酿期;唐朝的道信、弘忍正式成立...
21
第一节 从菩提达摩、惠可到僧璨
菩提达摩在禅宗史书的描述中多少带有一些神秘的色彩,但从现存史料进行分析,他是个真实可信的历史人物。他被后世禅宗奉为始祖是有根据的。他所提倡的“二入四行”的禅法曾...
22
一、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在宋代以后的禅宗史书中多作“菩提达磨”,据《续高僧传》卷十六〈菩提达摩传〉,南印度人,出身婆罗门种姓,南朝宋代(420—479)到达中国,后到北魏嵩洛...
23
二、惠可与楞伽学者
在达摩的弟子中以惠可最有名。惠可,也作僧可,唐代以后多写为慧可。俗姓姬,虎牢(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人。《续高僧传·僧可传》说他“外览坟索(按:泛指古书),内通...
24
三、僧璨
僧璨,或作粲禅师,是惠可的弟子。“思空山”应作“司空山”,隋时属太湖县,现属安徽省岳西县西南店前镇。大概就在惠可前来此山隐居时僧璨从他受法,并曾在此修行。隋朝的...
25
第二节 《楞伽经》思想略析
《楞伽经》是早期唯识经典之一。前后有三个译本:1.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就是菩提达摩所提倡的那种;2.北魏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十...
26
一、世界万有皆由心造,虚妄不实
本经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包括世间和出世间的事物,不外乎有五种,称之为“五法”,说“一切佛法,悉入其中”(见卷四)。所谓“一切佛法”包括:三种自性、八识、二种无我...
27
二、众生皆有如来藏,皆有可能达到解脱
如来藏是佛性的另一种说法。专讲如来藏的经典也是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的《胜鬘经》。此经说,如来藏是“如来境界”,是“如来法身”,“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它...
28
三、重视内心自悟,反对执著文字
据说,四卷《楞伽经》仅是原经的一品,称“一切佛语心品”,也称“如来心品”。在卷一有曰:“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重视探究心识,观察心识活动,促成心识的转变,是...
29
四、如来禅
后世禅宗把菩提达摩的禅法叫祖师禅。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把《楞伽经》中所说的“如来禅”看成就是达摩祖师的禅法。例如唐代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把古来的禅法分...
30
第三节 现存《二入四行论》及其内容
现在人们一提起菩提达摩就自然联想到嵩山少林寺。实际上菩提达摩开始在嵩洛一带展开传教活动的时候少林寺尚不存在。据《续高僧传》卷十六〈佛陀传〉记载,印度僧佛陀(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