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刻本《祖堂集》

三、高丽刻本《祖堂集》

古代以中国为中心的汉语系佛教相继传入朝鲜和日本。公元4世纪后期中国佛教传到朝鲜。当时正值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时期。7世纪中叶建立统一的新罗王朝,佛教逐渐普及到全社会,从唐传入的华严宗、法相宗以及禅宗、密宗比较盛行。新罗禅宗是先后由不同的僧人从中国传入的,在各地以某个寺院为中心传授禅法,至新罗末年形成8个较大的中心,进入高丽王朝(918—1392)以后形成9个中心,称“禅门九山”。其中一派传北宗禅,一派传石头系的曹洞禅,其他皆传马祖系诸派的禅法。[30]随着佛教与朝鲜传统文化习俗的深入结合,12世纪形成朝鲜的民族佛教宗派曹溪宗。

朝鲜佛教及其各个宗派所依据的主要经典都是来自中国的汉文佛经。最初是手抄本,到高丽王朝时从宋朝传入木版雕印的大藏经《开宝藏》。高丽主要以北宋藏经为底本先后两次雕印大藏经。《初雕大藏经》雕印于11世纪,在13世纪30年代蒙古入侵时版木焚于战火。现在通用的《高丽藏》是《再雕大藏经》。高丽高宗二十三年(1236)蒙古大举入侵,高宗与群臣为祈求佛菩萨保佑而发愿以国家的财力再雕印一部大藏经,历经15年完成,雕版8万多块。当时高丽迁都江华岛,负责雕印大藏经的最高机构没在江华岛,称“大藏都监”;在庆尚道的南海郡和江华岛设立“分司大藏都监”,分担雕印事业。

《再雕大藏经》包括正藏、副藏。正藏是由大藏都监和分司大藏都监主要根据唐《开元释教录·入藏录》和《贞元释教录·入藏录》新增部分目录雕印的经典,还有部分宋译佛经,共有1524部6558卷。[31]副藏是由分司大藏都监雕印的在经录〈入藏录〉中尚未录目的典籍,有15部233卷,其中有延寿《宗镜录》、智俨《华严搜玄记》、均如《十句章圆通录》,以及《证道歌事实》、《金刚三昧经论》、《禅门拈颂集》等,《祖堂集》是其中之一。《祖堂集》卷一的尾部有“乙巳岁分司大藏都监雕造”,可以证明《祖堂集》是在高宗三十二年(1245)由分司大藏都监雕印的。

在高丽版《祖堂集》的前面所载文僜的序之后,有负责雕印此书的匡儁写的海东新开印版《祖堂集》的前记。其中说:

已上序文并《祖堂集》一卷,先行此土。尔后一卷齐到。谨依具本,爰欲新开印版,广施流传,分为二十卷。

以此先写七佛,次朡天竺二十七祖,并诸震旦六代。代有旁正,祖位次第,并以录上。随其血脉,初后联绵,昭穆之仪,有孙有嫡也。其纂成,所以群英散说,周览于眼前;诸圣异言,获瞻于卷内。今以沙门释匡儁,所冀中华集者,永祛惜法之痕;此界微曹,愿敩和禅之美。深惭洞彻,乞恕愆尤。

可见,在高丽僧匡㑺负责雕印《祖堂集》之前,高丽已有不分卷的《祖堂集》流行,但不很完整。《祖堂集》的全本是后到的。匡儁即以此全本为底本,将它分为二十卷雕刻印行。此《祖堂集》的排列次序是:最前面是过去七佛,此后依次是:印度二十七祖、中国六祖及其后世列代。对于各代的正传、旁传和前后次序,按照他们的血脉法系和先后世系编排,以显示他们的辈份上下,有法孙有嫡系。匡儁说,这种编纂将分散的历代贤圣祖师语录、“异言”集中一起,是便于人们阅读的。他希望通过雕印《祖堂集》的善德,能消除过去未致力弘法的过愆,并愿高丽的民众借此学习禅宗学人的美善品德。

据此序言,匡儁不仅仅将《祖堂集》分卷雕印,还对《祖堂集》作了相当多的加工。现在可以确定的是他在雕印前记的后面,编录了全书各卷的目录,并加文字或字间小注说明历代禅师的传承法系的正、旁及代数、人数等。例如在慧能名字下加“初祖旁出”,用小字注明:”道育、总持”;此后是:“四祖下旁出:慧融第一、智严第二、慧方第三、法持第四、智威第五、慧忠第六;前智威下出马素和尚,马素下出道钦和尚,道钦下出鸟窠和尚”,后面是小注:“已上九人则空宗也”。这是对以慧融(法融)为始祖的牛头禅派法系的介绍,然而在后面的正传中,只为慧融(牛头)、马素(鹤林)、道钦(先径山)、鸟窠四人立传。匡儁对慧能以后的禅宗代数是以过去七佛为七代,再加上从大迦叶至慧能的三十三代为四十代来计算的。例如前记中有:“六祖下出思和尚、荷泽和尚、忠国师、崛多三藏、智策和尚、本净和尚、一宿觉和尚、让和尚”,此后小注曰:“已上八人第四十一代。”全书以石头、马祖二大法系为主。石头法系六代(以石头为四十二代,则至四十八代),有96人;马祖法系五代(以马祖为四十二代,则至四十七代)未注出人数,按其目录为82人;按实有传记,在灌溪和尚之后漏掉了兴化和尚,实为83人。前记最后说:“海东新开印版《祖堂集》,现其本迹者二百五十三员,并载于二十卷内;莫知迹者,不能具录矣。”是说全书20卷所载253人的传记,记述他们出身、师承法系以及事迹,至于那些身世事迹不明者则不能载录。然而据实有传记计算则仅有246人的传记。从高丽匡儁雕印前记的口气来看,也许他对原本《祖堂集》作了某些改编的工作。

在唐、五代禅宗兴盛之后,丛林盛行抄写和流行著名禅师的语录公案,《临济录》记载义玄斥之为“大册子上抄死老汉语”,有名望的禅师一般都反对弟子读语录、执著语录。然而在禅宗界流行的语录是越来越多的,以至直到今天仍有不少语录保存下来。从《祖堂集》的传记来看,当初编撰时是大量利用了这些语录,同时也利用了记载僧人生平、经历的“行状”、“实录”等文字资料。如果有的传记只利用了语录而未能利用“行状”等资料,一般都加以说明,如卷四〈天皇和尚传〉谓:“未睹行状,不决终始之要”;卷五〈长髭和尚传〉谓:“未睹行录,不决化缘终始”;卷六〈渐源和尚传〉谓:“未睹实录,不决终始。”等等。

《祖堂集》载有新罗时期到唐求法的几位禅僧的详细传记,而这些人在《景德传灯录》的有关章节仅记载他们的名字。这些禅僧的多数被高丽王朝时期禅门九山奉为始祖。日本学者忽滑谷快天(1867—1934)在其《朝鲜禅教史》[32]的第二编〈禅道蔚兴之时代〉中作了最早的引用。现按传记的前后列表介绍如下:

其中的灵照、玄讷没有回国,从雪峰受法后在中国传法,在《景德传灯录》卷十八、卷十九也分别有传。灵照先后在婺州齐云山、越州镜清院、杭州龙华寺等地传法,受到吴越王的优遇。玄讷在泉州传法,受到泉州刺史、检校太尉王延彬的敬信。

在高丽的禅门九派之中,有七个派的创始人在《祖堂集》载有传记。其中嗣法于西堂智藏的道义、慧彻(慧禅师)、洪直,嗣法于章敬怀晖的玄昱,嗣法于麻谷宝彻的无染,在《景德传灯录》卷九仅录名字;嗣法于盐官齐安的梵日,在《景德传灯录》卷十录有其名(《大正藏》本误作“品日”);嗣法于南泉普愿的道允,《景德传灯录》卷十载录其名为“道均”。高丽禅门九派的另外二派是:曦阳山派,始祖是智诜(824—882),嗣法于禅宗四祖道信;须弥山派,始祖是利严(870—936),嗣法于洞山良价的弟子云居道膺,传曹洞宗。他们在《祖堂集》中没有传记。

嗣法于仰山慧寂的五冠顺之,《景德传灯录》卷十二有传,作“新罗五观山顺支”,全传不到百字。《祖堂集》卷二十所载〈五冠山端云寺和尚传〉却占有很大篇幅,约有6千字。沩仰宗创始人沩山灵祐、仰山慧寂主张“借色明心,附物显理”(《联灯会要》卷七〈灵祐传〉),认为在传法中可以借助某种东西、某种动作等启示学人领会如何达到解脱的道理。慧寂在传法中经常应用画圆相“○”的方式传递禅机妙义。然而无论是在《祖堂集》,还是在《景德传灯录》中有关这方面的记述并不太多。《祖堂集·五冠山端云寺和尚传》中对顺之回国后利用圆相或在圆相内外再写上某些字来传法的做法,却有十分详细的记载。这对研究沩仰宗的禅法具有很重要的资料价值。顺之死后,高丽王朝赐谥“了悟禅师”。韩国黄寿永所编《韩国金石遗文》(韩国一志社1976年出版)内收有《高丽了悟和尚碑》,有不少内容与此传相同。[33]

那么,这些朝鲜禅僧的传记是谁编写的呢?是原来的静、筠二僧编写的,还是高丽的其他僧人,或者就是匡儁在对照在高丽流传的前后二本《祖堂集》雕版印行时加进去的?现在只能阙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