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和《坐禅三昧经》

三、鸠摩罗什和《坐禅三昧经》

鸠摩罗什(344—413),祖籍印度,生于中国龟兹(今库车),自幼出家,曾游历西域各地和罽宾,先修学小乘,后改学大乘,尤精于般若中观学说。前秦建元二十年(384)吕光率兵灭龟兹,在姑臧(今甘肃武威)建后凉,强置鸠摩罗什在自己身边。后秦弘始三年(401),后秦王姚兴派人把鸠摩罗什迎到长安,请他说法并主持译经。鸠摩罗什一生共译经35部294卷,其中重要的有《法华经》、大小品《般若经》、《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维摩诘经》、《成实论》等,在所译的禅经中尤以《坐禅三昧经》最为著名,其次是《禅法要解》、《禅秘要法经》。

《坐禅三昧经》,也称《菩萨禅法经》、《禅法要》、《禅经》,三卷,或作二卷。据僧睿《关中出禅经序》(载《出三藏记集》卷九),鸠摩罗什是在辛丑之年(公元401年)十二月二十日到达长安的,僧睿即在此月二十六日从他受禅法,“乃知学有成准,法有成条,《首楞严经》云:人在山中学道,无师,道终不成。是其事也。寻蒙抄撰众家禅要,得此三卷。”[5]据他所说,此经前面的43首五言偈诵是究摩罗罗陀法师所作,经后面的20首七言偈诵是马鸣菩萨作的;经文中讲“五门禅”的部分是从记述婆须蜜、僧伽罗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马鸣、罗陀的禅法书中“抄集”出来的;在〈第四治思觉法门〉中所讲断除六种思觉(相当于六种烦恼或执着):欲思觉、恚思觉、恼思觉、亲里思觉、国土思觉、不死思觉的部分的偈诵是马鸣菩萨著的;五门禅中的观淫、观恚、观痴的前三门禅皆取自僧伽罗叉(僧伽罗刹)的禅法;至于数息观的六事(数、随、止、观、转观、清净)是综合诸论师的禅法。可以说,僧睿把《坐禅三昧经》的渊源说得十分清楚。

据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所载《萨婆多记目录》和《长安城内齐公寺萨婆多部佛大跋陀罗师宗相承略传》,上述提到的僧人除了僧伽斯那不知来历外,其他究摩罗罗陀(鸠摩罗驮)、婆须蜜、僧伽罗叉(僧伽罗刹)、沤波崛(优波崛)、勒比丘(胁比丘)、马鸣,都是古印度萨婆多(说一切有)部的学僧。其中马鸣实为佛教史上著名的大乘论师之一。前面提到的《修行道地经》的原作者就是僧伽罗叉。萨婆多部一个重要集中地就在印度西北的犍陀罗一带地方(今克什米尔地区),与中国的佛教往来一直比较频繁,从东晋以来萨婆多部的很多论书被传译到中国,鸠摩罗什也曾到此游学。可以认为,中国古代的小乘禅法受萨婆多部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坐禅三昧经》以论述“五门禅”为重点。所谓五门禅是:对治贪欲淫欲的不净观,对治瞋恚的慈悲观,对治愚痴的因缘观,对治思觉偏多的数息观,对治“多等分”(当指多种烦恼)和多罪的念佛观。此外,对四禅、四无色定、四无量心、四念处、四谛观和修行果位等都有介绍。经文后部的文字有不少大乘佛教的内容,如提到般若波罗蜜、观诸法实相、“诸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一相无相”,“行菩萨道”等。

《禅法要解》,也称《禅法要解经》、《禅要经》,二卷。僧睿《关中出禅经序》说,在鸠摩罗什译出《坐禅三昧经》后,又据《持世经》增译《十二因缘观经》一卷、《要解》二卷。此《要解》即为《禅法要解》。经文说应教淫欲多者修不净观,在修不净观中认识欲界无常、苦、空、无我,断除五盖(淫欲、瞋恼、睡眠、掉悔、疑),渐次进入色界四禅,再修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最后修四谛观等,对所谓五通也作了解说。与其它鸠摩罗什所译的经典一样,经文条理清楚,表述流畅。

《禅秘要法经》,或作《禅秘要法》,三卷。主要是讲不净观,教人通过观想自身骨骼、皮肉、内脏等的不净,并观想构成人身的四大(地水火风)、五阴的虚幻无常,体认人生无可留恋,“我身空寂,四大无主”。

鸠摩罗什译出《坐禅三昧经》等禅法书以后,曾风行一时。但记述禅法的不仅仅是禅经(实际是属于论书),在很多佛经和论书中都或多或少的有对各种禅法的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