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住和崔宁、杜鸿渐

(一)无住和崔宁、杜鸿渐

无住(714—774),俗姓李,当即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中继承“益州金”之后的“保唐李了法”。20岁时(大约是733年)曾在信安郡王、河朔两道节度使李祎(按:《旧唐书》卷七六有传)的下面任衙前游弈先锋官,后来决定舍弃官宦之途,寻师问道。《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记载,嵩山慧安有一位在俗的弟子叫陈楚章,亦名陈七哥。无住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与他相遇,便从他受传“顿教法”,“密契相知,默传心印”。由此,无住“断思绝虑”,在三五年间过着在俗的修行生活。天宝(742—755)年初,他听说六祖慧能的弟子明和尚在到次山,神会和尚在东京,自在和尚在太原府,都在从事传法活动,传授顿教禅法。他便到太原礼谒自在和尚。自在对他说法,用“净中无净相,即是真净佛性”的道理启发他。[14]他听后有所觉悟,心中欣然。便在此剃发出家。天宝八载(749)到达五台山清凉寺,度过一夏,对明和尚、神会的事迹和教法做了了解,便没有去拜访他们。翌年,他到了西京长安,往来于安国、崇圣二寺。天宝十载(751)他到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北部,在贺兰山居住二年。此时从一位来自剑南的商人那里听说无相传法的情况,对无相的无忆、无念和莫忘的三句语表示赞赏。于是动身离开贺兰山到剑南参见无相和尚,但在灵州被姚嗣王留住不放行,直到至德二载(757)才得以从从灵州出发,中经定远、丰宁、凤翔、今陕西南部的太白山,到梁州南部,其间虽一再各地挽留,但终于在乾元二年(759)正月到达成都净众寺,经人引见礼拜无相和尚。当时正值举行“受缘”的日子,便随众受缘,听无相说法。无相在说法中高声喊“缘何不入山去”。无住默受教示,便到位于成都西北的茂州(治所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的天苍山(又名白崖山,很可能属岷山山脉)去居住修行。

无住在山中与别的僧人不同,只是修持“无念”禅法,专心坐禅,“绝思断虑,入自证境界”,一不六时礼佛忏悔,二不诵经念佛,并且表示经营佛事需要物资,而往深山运粮不易,也反对别人张罗此事。这自然引起别人的不满,有人把他的表现报告无相和尚。想不到无相对此表示认可,说当年他在天谷山时也是这样。有位工人叫董璇,无住劝他到无相那里去受缘。临行,他托董璇给无相带去茶叶。据《历代法宝记》说,当时无相已病,在董璇回去时托他把自己的袈裟(书称是武后赠智诜的达摩“信衣”)等物转赠给无住,表示由无住做他的嗣法弟子。但此袈裟等物,直到两年后才辗转送到无住手中。

无住后来在蜀郡地位骤然显赫,保唐禅派兴盛一时,应当说是与朝廷宰相杜鸿渐入蜀对他专访、礼敬和剑南军政首脑崔宁等人对他的亲近和支持有密切关系。为叙述方便,这里先对他们略作介绍。

崔宁(723—783),卫州(治所在今河南汲县)人,本名旰,天宝初在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部下任职,历事崔圆、裴冕,后任利州刺史,严武任剑南节度使时任汉州刺史,与吐番作战有功。永泰元年(765)严武死,朝廷任郭英义为剑南节度使,崔宁不服,与郭相争,郭败被人所杀。邛州、沪州、剑州的武将联合讨伐崔宁,剑南大乱。代宗命杜鸿渐以宰相兼成都尹、山南西道剑南东川西川邛南等道副元帅、剑南西川节度使入蜀镇服,平定战乱。杜鸿渐进入成都之后,接受崔宁厚礼贿赂,对崔宁采取笼络政策,上奏朝廷任命崔宁任成都尹、西山防御使等,对其他州将也授官安抚。崔宁在大历二年(767)任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此后累加高官。大历十四年(779)入朝,迁司空、平章事、御史大夫等,在建中四年(783)的“朱泚之乱”中因受诬被杀。(《旧唐书》卷一一七)

崔宁在蜀十多年期间,继严武之后,与无相与其弟子所主持的净众寺、宁国寺有着密切的关系。杜鸿渐入蜀之时,无相早已去世,得知无住是无相的后继弟子,便决定派人迎请无住到成都说法。无相生前主持的净众、宁国两寺的某些僧人对此不满,担心无住到来会妨碍他们对这两寺的控制,曾密谋借助崔宁及其夫人任氏的力量反对无住进入成都。对此,崔宁表示不予支持,而是迎合杜鸿渐的旨意,对迎请无住到成都表示欢迎。

杜鸿渐(709—769),出身官宦之家,天宝末任朔方留后、支度副使,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因在灵武与裴冕拥戴肃宗即位有功,历任武部侍郎、御史大夫、河西节度使、荆州节度使等职。代宗朝官至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宰相),寻转中书侍郎。他在奉诏入蜀以笼络手段镇抚叛乱之后,于大历二年(767)回京,以为是佛保佑他平安无事,曾设斋供养千僧。《通鉴》卷二二四〈代宗大历二年〉载,代宗重佛,“元载、王缙、杜鸿渐为相,三人皆好佛。缙尤甚,不食荤血,与鸿渐造寺无穷”。宫中常斋僧百余人,尊崇密宗高僧不空,边防有事就请不空率僧讲《仁王般若经》祈请佛神退敌。死前令僧为他剃发,遗言其子按佛法安葬。(《旧唐书》卷一〇八、《新唐书》卷一二六〈杜鸿渐传〉》。

杜鸿渐入蜀平叛,因信仰佛教而“畏杀戮”(《新唐书》卷一二六),促使他对崔宁采取和平的笼络政策。他在入蜀之前已经听闻金和尚无相的名声,到成都听说无相已死,在参观净众寺、宁国寺时便打听无相的后继弟子是谁。当时接待杜鸿渐的净众、宁国两寺的僧人说无相是外国人,平时不多说法,没有后继弟子。杜鸿渐不信,又让部下打听,然后才得知在白崖山有无住禅师,是无相的继承人。他特派专使到茂州白崖山迎请无住到成都。无住在特使、官员的蔟拥下向成都进发,所经之处,州县官吏出迎,百姓焚香,将到成都之时,杜鸿渐派部衙,崔宁派部下的官员前去迎接。无住先被安置住于空慧寺。在杜鸿渐前来谒见他时,他不起来迎接,说“迎是人情,不迎是佛法”。杜鸿渐对此也不怪罪,经礼拜后便与他谈论佛法,对他所说的“无念”禅法表示赞赏。此后,已任成都尹的崔宁与夫人任氏、部下军将等也到慧空寺拜访无住,听他说法,对无住大加赞扬,说“三川师僧,无有一人祗对相公(按:指能与杜鸿渐谈论佛法,回答他的提问)者”,说无住不仅能与杜鸿渐对谈佛法,而且受到他的赞叹,表示今后将派手下专人负责供应无住的生活所需。时为永泰二年(766年,十一月改元大历)九月。杜鸿渐在回京之前,经常到无住住处与他谈论佛法。

无住后来从慧空寺入住大历保唐寺。关于此寺的兴建,《历代法宝记》无载,大概是在杜鸿渐入京以后由崔宁主持兴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