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南岳怀让

二、南岳怀让

南岳怀让(677—744),金州安康(在今陕西省安康地区的石泉县南)人,俗姓杜,年15岁到荆州玉泉寺以恒景为师出家,跟他学习戒律。恒景(634—712),宋代史书因避太祖之父赵弘殷之讳改写“弘景”,曾师事过南山律宗创立者道宣的弟子文纲,是唐中期的著名律僧,也修习天台止观法门(参《宋高僧传》卷五〈恒景传〉)。怀让在恒景门下学习戒律8年,便在此寺受具足戒,继续学律藏。久视元年(700)自叹曰:“我受戒今经五夏,广学威仪而严有表,欲思真理而难契焉!”(《祖堂集》卷三〈怀让传〉)对于只学僧尼禁戒仪规表示厌倦,而想寻求思悟佛教义理的法门。同学坦然禅师劝他到各地云游,并建议他到嵩山寻访弘忍的弟子慧安。怀让见到慧安之后,慧安又劝他到曹溪参谒慧能。

在参礼慧能之后,慧能问他从什么地方来?他说从嵩山来。又问:“什么物恁(按:恁,《祖堂集》作‘与’字)么来?”他巧妙地回答:“说似一物即不中。”又问:“还可修证否?”答:“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慧能告诉他:“只此不污染(按:《祖堂集》的〈怀让传〉作:‘即这个不污染底’),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并预言,将来在他门下出一“马驹”(指马祖道一),“踏杀天下人”[34]。慧能问如此来者是什么人?怀让在回答中却表示,是与身体相俱的心性,用任何语言都不能表达准确,虽然不能放弃修证,但它本来是清净无染的。慧能对此表示认可,并且提醒他,正是人的这种不污染的本性,是诸佛和从事修行者应当著力加以“护念”的,意为应把注意力放在直探心源上面。至于慧能对马祖的预言,自然是后人编造的。据《祖堂集·怀让传》,怀让在慧能门下12年。此时大约是唐景云元年(710)前后,在慧能去世的前一二年。

怀让离开慧能后,到了南岳衡山的般若寺(观音台)传法。据《宋高僧传》卷九〈怀让传〉,弟子中著名的有道峻、道一。《景德传灯录》卷五〈怀让传〉,著名弟子6人:常浩、智达、坦然、神照、严峻、道一。这里的严峻,大概就是《宋高僧传》中的道峻。在这些弟子中,只有道一有名。道一因为俗姓马,一般被称为马祖。

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怀让传授禅法时重视启发弟子自悟的特色。马祖在般若寺的传法院住,常常坐禅,引起怀让的注意。《祖堂集》卷三〈怀让传〉记载:

让和尚将砖去面前石上磨。马师问:作什么?

师曰:磨砖作镜。

马师曰:磨砖岂得成镜?

师曰:磨砖尚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也?

马师曰:如何即是?

师曰:如人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

师又曰:汝为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法无住,不可取舍,何为之乎?汝若坐佛,却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解脱理也。

马师闻师所说,从座而起,礼拜问曰:如何用心,即合禅定无相三昧?

师曰:汝学心地法门,犹如下种。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于道。

又问:和尚见道,当见何道?道非色故,云何能观?

师曰:心地法眼,能见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按:矣,原作‘乎’,据《景德传灯录》卷五改)。

马师曰:可有成坏不?

师曰:若契于道,无始无终,不成不坏,不聚不散,不长不短,不静不乱,不急不缓。若如是解,当名为道。汝受我教,听我偈曰:

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花无相,何坏复何成。以上所引有这样几层意思:一、怀让继承慧能的顿教禅法,不认为通过坐禅可以引发智慧,达到解脱,他借磨砖不能成镜来比喻坐禅不能使人解脱成佛;二、他不是完全否定禅定,而是如慧能一样对坐禅有新的解释,实际把坐禅扩展到生活日用之中,即所谓“禅非坐卧”;三、既然佛也不一定表现为入定的形象(从上下文看,也可以解释为特定形象),对一切事物没有任何执著和取舍,那么修行者又何必要通过坐禅去追求做佛呢?四、如要达到解脱,要学习“心地法门”,即学习识心见性的禅法,认识自己本有的清净佛性,这好像是为解脱“下种”,而外在师傅的教导(相当于慧能所说的善知识的“示道见性”)仅仅是辅助条件(“天泽”);在这样的内外配合下,才有可能体悟佛性(见道),达到解脱;五、佛性或“道”,虽不是属于“色”,但它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心地法眼”(修持无念禅法达到的智慧)来体认到它;而所谓“无相三昧”,当即与佛性相应的无特定程序的“无念”禅法;六、佛性或“道”无形无象,并且是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是世界的本体、本源,无所不在,也是人人生来秉有的清净本性(“心地含诸种”),是达到觉悟的内在依据。

怀让死于天宝三载(744),春秋68岁。道一为他建塔于另一山峰。宝历(825—826)年间敕谥大慧禅师之号,赐塔号曰“最胜轮”。元和(806—820)年间中常侍归登为怀让撰碑。

在怀让的嗣法弟子中,以马祖门下最为隆盛。后世从马祖的法系形成临济宗和沩仰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