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众生本具清净之心,是解脱成佛的内在根据

(一)一切众生本具清净之心,是解脱成佛的内在根据

大乘佛教的般若性空和中道不二理论,以及它的心性学说是禅宗的修行解脱论的重要思想来源。《般若经》、《金刚般若经》、《维摩经》等经讲的空、不二思想和北凉昙无谶译的《大涅槃经》和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的《楞伽经》等经所宣述的佛性、如来藏思想对早期禅宗的禅法理论影响尤大。大乘心性学说为禅宗构建禅法体系提供解脱论的内在依据,空与中道不二学说主要为它提供方法。在《修心要论》中除引用上述经典外,还引用《法华经》、《观无量寿经》以及《十地经论》等。

从世俗众生达到涅槃解脱,即如题目所说“导凡趣圣”,有什么根据呢?这是《修心要论》首先要告诉人们的。它反复向人们表述,众生生来便具有“清净之心”、“金刚佛性”,这是达到觉悟成佛的内在依据。它说:

夫修道之体,自识当身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见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

这里所说“修道之体”是修道的根本、修行的前提的意思。告诉修行者首先必须认识自身本具清净的,不生不灭的,对一切不作分别思虑的,自性圆满的“清净之心”。此心也就是真如、佛性、法性。因为中国佛教受儒家传统的人性论的影响,在谈到人所具有的真如、佛性时往往称为“真性”、“本性”、“本心”、“真心”、“自心”等。此处的“清净之心”,也是直接受到《楞伽经》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影响。既然人人本具真心佛性,便在本质上与佛没有根本差别。如果修行者认识这点,便找到了真正的师傅,胜念十方诸佛。此后,《修心要论》对“自心”作了进一步解释。

为什么说“自心本来清净”呢?它引《十地经论》说,众生身中具有“金刚佛性”,如同“日轮”一样本来是圆满、明亮的,但由于被构成人身的色受想行识“五阴重云”所覆盖,才使得它显得阴暗无光。具体说来,所谓“五阴重云”是指人所具有的情欲、世俗意念(即“妄念”),它们覆盖自心,使人流转生死,不得解脱。

为什么自心不生不灭呢?它引《维摩经》卷上〈菩萨品〉所说的“如无有生”,“如无有灭”加以发挥,说“如”即是真如,就是佛性、自性清净心源,而“真如本有”,它不是借助什么因缘而生的。“一切众生皆如也,众圣贤亦如也。”既然众生、诸佛皆具真如,“身中真如法体并同,不生不灭,故言皆如也”。真如即自心,是不生也不灭的。

此外还解释了为什么说真心是“本师”的问题。说真心是自然而有的,不是来自外面,“至亲莫过于心,若识真如守心,即到彼岸;迷者弃之,即堕三涂(按:指畜生、地狱、饿鬼)。故知三世诸佛以自真心为师”。是说,自心是本有的良师,对他认知并按照“守心”(详后)的禅法修行,就能到达解脱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