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因缘观

四、因缘观

因缘观,也称缘起观,是专心观想十二因缘,断除佛教所说“愚痴”的禅法。《坐禅三昧经》卷上所说的比较简单,讲对于初习行者、已习行者、久习行者修习十二因缘提出简繁不同的要求。这里仅介绍对于久习行者所讲述的因缘观。

十二因缘是把人生的现象和过程分为十二个环节,借以说明人生是由众多因缘和合的短暂的无常的现象,众生由于不明佛法(无明)而在生死苦海中轮回。此为小乘佛教的基本哲学理论之一。十二因缘是:1.无明,相当于愚痴,不知佛教的善恶报应、四谛、因缘等教义;2.行,指造作或行为,包括思想、言论和行动,由行为所造成的潜在的影响力为业力,业力可以产生报应;3.识,是感觉和意识思惟活动,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识;4.名色,五阴中的受想行识四阴是名,与色合称名色,原始佛教后期或进入部派佛教以后也被解释为胎儿;5.六入(或六处),是感觉器官和意识机能,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6.触,是六根与六境(色声香味触法)相接触所产生的触觉和知觉;7.受,感觉、感受;8.爱,是对人或事物、环境的爱恋感情和追求意向;9.取,执着的追求,包括对人、财物、环境和错误见解、外道戒律的贪求或执着态度;10.有,指人和生存的环境;11.生,形成生命,出生;12.老死,老与死的合称。

修行十二因缘观可以“流转”和“还灭”两个角度观想。前者是以无明为始因,顺次相生,如《坐禅三昧经》所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24]。由此说明无明是众生形成和流转生死苦海的根本原因。后者是以无明灭为始因,然后是顺次相灭,即“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按:即为老死)”[25]。由此说明只有断除无明,才能最终断灭各种痛苦,结束生死轮回。此外,也可以按照十二因缘排列次序的顺、逆方向观想。

在佛教发展中,出现了用“三世两重因果”的观点对十二因缘进行解释的做法。大意是说,由于前世的无明、行的二因,才有今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五果,而由于今世的受、取、有三因,又造成来世生、老死的二果。为了论述方便,把其中的识解释为识神(灵魂),把名色直接解释为胎儿,等等。《达摩多罗禅经》卷下用称做“连缚”、“流住”、“分段”、“刹那”的四种方法对十二因缘进行解释,其主要特色就是把十二因缘置于三世轮回当中作分位解释。说通过观想因缘来灭除愚痴,远离认为事物断灭的“断见”和认为事物永存的“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