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念佛”与“观心”等同

(三)把“念佛”与“观心”等同

“念佛”是大乘佛教的一种重要修行方式,它包括口称念佛与观想念佛,或二者兼而行之。早期禅宗并不否认念佛,例如道信在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就据《文殊说般若经》的“一行三昧”念佛方法,提倡从观想一佛开始,到观想无数佛,最后观想“法界一相”——真如、法性;又明确地把念佛归结为“念心”,说:“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详见《楞伽师资记》)。此“心”当即《楞伽经》中所说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即是众生先天所秉的佛性(本心)。

据《楞伽师资记》,武则天召见神秀时曾问他依何经典修行,答曰:“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可见神秀是继承了道信所提倡的念佛禅法的。从《观心论》来看,他对此又有发展,把念佛与断恶修善的“观心”等同起来了。说:

夫念佛者,当修正念。了义为正,不了义为邪。正念必得西方,邪念云何达彼?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勤。了如是义,名为正念。故知念在于心,不在言也。因筌求鱼,得鱼忘筌;因言得意,得意忘言。既称念佛之名,须行念佛之体。若念无实体,口诵空名,徒自虚功,有何成益?且如诵之与念,名义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故知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音声之相。执相求福,终无是处(按:‘处’原作‘乎’)。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从所引来看,神秀所主张的念佛,既不是口称念佛(唱念佛的名号),也不是观想佛的具体的形象,而是所谓的“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和“忆持戒行,不忘精勤”,也就是“正念”。然而从所引《金刚般若经》来看,他是主张以观想佛的法身和诸法实相为内容的念佛,因为《金刚般若经》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下,还有“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也许就属于当年道信提倡的“一行三昧”的念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