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宣述“不是佛,不是心,不是物”

(一)反复宣述“不是佛,不是心,不是物”

禅宗师徒之间的传法、参禅经常围绕着何为佛、道,何为觉悟解脱,如何达到解脱等问题。禅宗认为,对于这样一些问题是不能用语言表述清楚的,如果强加解释,那么所用任何语言都是离题万里的。因此禅师们常用否定的语言来回答这类问题,有时连语言也不用,干脆用动作乃至棒喝来暗示。马祖继承慧能以来的佛在自性的思想,特别用“即心即佛”的语句启示门下,然而怕人们执著,又说“非心非佛”,“不是佛,不是心,不是物”等。普愿传法时,针对门下弟子“认心作佛”的执著,反复强调后者,说:“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弟子对这一说法表示疑惑,认为与马祖说的“即心是佛,平常心是道”有矛盾,并且提出:“即心是佛既不得,是心作佛否?”普愿在解释中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情计所有,斯皆想成佛是智人。心是采集主(按:意为可以想象一切),皆对物时,他便妙用。大德,莫认心作佛,设认得是境,被他唤作所知愚。故江西大师云:不是佛,不是心,不是物。”[27]认为把心看成是佛,或认为心可以成佛,都是人的世俗之心(妄心)的见解,把本来无形无象的佛看作是某种具体的事物。他是把佛与真如、实相、法性等同等看待,认为它虽然人人皆有,但同时又是超言绝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