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融的传略
法融(594—857),俗姓韦,润州延陵(今江苏镇江市)人。年19岁,博通经史,并阅读佛典,曾说:“儒道俗文,信同糠秕;般若止观,实可舟航。”(《续高僧传》本传)[19]从此决心出家,便入茅山礼般若三论学者明法师[20]为师,剃发为僧,服侍左右,从学中观学说的基本经典“三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明法师是陈时三论名师建康兴皇寺法朗(507—581)的弟子,陈末从法朗嗣法后率弟子入茅山,终身不出,常弘三论。唐初法敏、慧皓等三论学者皆出于他的门下(《续高僧传》卷十五〈法敏传〉、卷十四〈慧皓传〉)。《续高僧传·法融传》说明法师乃“三论之匠”,“誉动江海,德诱几神,妙理真筌,无所遗隐”。法融在其门下除尽学三论之外,还勤修禅定,思悟大乘教理。
唐贞观十七年(643)法融在牛头山幽栖寺的北岩之下,构建茅茨禅室,在此专心坐禅。几年之间慕名前来修学者达百有余人。在距幽栖寺15里的地方有一座寺院名佛窟寺,原是由南朝宋的“刘司空”建造,内设七库,收藏经史和图画,有佛经、道书、佛教经史、世俗经史、医方图符等。法融曾特地前来潜心阅读藏书,据说他“内外寻阅,不谢昏晓,因循八年,抄略粗毕”(《续高僧传》本传)[21]。因此,法融对佛典和儒道经史等,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此后,法融的名声便逐渐为远近所知。
从以下几个事实可以了解法融的学问和为人。
1.法融不仅精通《般若经》和“三论”等大乘中观论书,还通晓《法华经》、《华严经》、《大集经》、《维摩诘经》等。
2.除精通佛教义理之外,还重视坐禅,曾以为“慧发乱纵,定开心府,发不凝想,妄虑难摧。乃凝心宴默于空林,二十年中专精匪懈,遂大入妙门”;在佛窟寺阅读内外典籍后,又回到幽栖寺,“闭关自静,房宇虚廓,唯一坐敷,自余蔓草苔莓,拥结坐床,尘高二寸,寒不加絮,暑绝追凉,借草思微,用毕形有”。[22]主张定慧双修,通过坐禅凝心来断除妄念烦恼,在修行过程中过严格的相当于苦行的生活。
3.贞观二十一年(647)法融在山岩下讲《法华经》。永徽三年(652)应邑宰之请到江宁(今南京)建初寺讲《摩诃般若经》,在讲到〈灭诤品〉时,在义理上大胆作了发挥,使得听众感到惊奇,当时在座的僧众达千人之多。此外,又应江宁令李修本的邀请,到江宁向僧俗三千余人讲《大集经》;显庆元年(656)应司功萧元善之请到建初寺去传法。
4.唐初,法融为了维护东南地区佛教的存在和发展,曾入京上奏交涉。原来在武德六年(623)辅公祐在丹阳(今南京)起兵,称帝,国号宋。翌年,唐军讨伐辅公祐,吴越重归唐土。左仆射房玄龄了解到吴越一带僧尼很多,于是上奏朝廷:“可依关东旧格,州别一寺,置三十人,余者遣归编户。”[23]当时吴越一带有僧尼五千余人。法融听闻此讯后立即上京奏言朝廷,表示反对限制僧尼人数。朝廷对其要求不予接受。房玄龄在与他接触中发现他很有才干,曾劝他还俗为官,说“五品之位,俯若拾遗。”[24]但他不为所动。
5.唐高宗时,睦州(治今浙江建德)女子陈硕真与其妹夫章叔胤反叛朝廷,自称文隹皇帝,民众从者以万计。当时不少僧人逃到江宁一带避难。法融所在的牛头山幽栖寺也有很多逃僧前来投奔,数日达300多人,寺小难以接纳。但法融竟能采取来者不拒,不问僧之新旧,有饭同吃,祸福与共的态度。他为了保障寺院食粮供给,甚至每日二三次到丹阳向信徒求援,一次能把一石八斗的粮食担回。据说在百日后乱平,寺僧平安离去,也没有一人受到牵连。
可见,法融不仅是个拥有渊博佛学的僧人,而且具有善于经营僧团,与社会上层人士交涉的阅历,既能应请向众多僧俗信徒说法,也能闭关凝心坐禅,刻苦修行。这一形象与后世南宗史书所描绘的“懒融”(《景德传灯录》卷四本传之语)[25]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法融在显庆二年(657)闰正月死于江宁建初寺,年64岁。有弟子道綦、道凭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