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本无修”

(二)“道本无修”

禅宗南宗主张无念禅法,启发修行者自悟本性,不强调刻意从事读经、坐禅和持戒、行善等等外在的修行活动。法空禅师听了本净说佛、道、佛经皆属虚妄的话以后,提出,既然如此,那么佛经上所载的佛的言教(十二部教)是否也“不实”,“从前尊宿代代相承,皆言修道,总是妄不?”对于一个佛教徒来说,这是个十分重大而严肃的问题。本空自然不能否定,回答说:

然十二部教,皆合于道。禅师错会,背道逐教。道本无修,禅师强修;道本无作,禅师强作;道本无事,强生多事;道本无为,于中强为;道本无知,于中强知。如此见解,[与道相违。从前尊宿,不应如此]。自是[大德]不会。须自思之。(按:括弧中的字据《景德传灯录》补)

他还自作《背道逐教偈》曰:

道体本无修,不修自合道。若起修道心,此人未会道。

弃却一真性,却入闹浩浩。忽逢修道人,第一莫向道。

意思是说,作为“道”——真如、法性,是空寂无为的,是任何世间文字语言所难以表述的,虽然佛经所说的教法都与“道”相符合,但它毕竟不等于“道”。对于修行者来说不应着眼于“道”的外部表现,而应返本溯源,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无为空寂的“道”相契合:无修,无作,无事,无为,无知。如果与“道”相违背,强作有为,多事……就会有无尽的烦恼。对于领悟这点的人来说,对所谓修道者不应当劝他修道。在这里,本净对所谓“道本无修”的说明,与老庄思想是相当接近的。老庄主张圣人应当无为,无知,无事,认为如此才符合“道”的精神。当然,本净主要是阐明南宗禅的无念、无住的宗旨。

据载,对于本净的论道,皇帝表示“大悦”,朝臣“欣然”。

据《景德传灯录·本净传》,本净死于上元二年(761)五月五日,年95岁。《祖堂集·本净传》卒年作上元三年,是错误的,因为此年四月已改元宝应,不可能有上元三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