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祖道一
道一(709—788),俗姓马,一般被人称为马祖,汉州什邡(在今四川省中部)人。早在童年时期,便到资州(治所在今四川资中北)从“唐和尚”处寂出家,后来到渝州(治所在今重庆)圆律师处受具足戒。据《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马祖还曾受法于成都净众寺“金和尚”无相禅师,后住长松山。唐景云元年(710)前后,慧能的弟子怀让到南岳般若寺(观音台)传法,逐渐远近闻名。道一听说怀让传六祖慧能“顿门”之法,便前往归依受学。[1]
关于马祖在怀让门下受法的情景,《祖堂集》卷三、《景德传灯录》卷五的〈怀让传〉记载了一个很有趣味的故事,说马祖在般若寺的传法院经常坐禅,怀让为了启示他懂得觉悟不一定要坐禅,关键是能否体悟自性的道理,便在他面前天天磨砖,当马祖问他为什么要磨砖时,告诉他是为“磨砖成镜”,在马祖提出“磨砖岂得成镜”的疑问时,便对他说:“磨砖尚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也?”马祖由此大悟,专心修持“心地法门”。马祖在怀让门下学法达十个春秋。
马祖大概在开元十年(722)以后离开南岳。过了将近20年,在开元、天宝之际,他先到建阳(在今福建省)佛迹岭聚徒传法。建阳人志贤、庐江人道通都是在天宝初年(742)来此地拜马祖为师的。此外,马祖弟子中的明觉也是在佛迹岭归依马祖的。权德舆《唐故洪州开元寺石门道一禅师塔铭》(《全唐文》卷五〇一)记载,“尝禅诵于抚之西里山,又南至于虔(按:原误作‘处’)之龚公山”。参考《宋高僧传》卷十〈道一传〉和有关弟子传记,马祖携弟子离开建阳,先到抚州临川(在今江西)的西里山(又名犀牛山)传法,有虔州人智藏、丹阳人道岸前来归依。此后到虔州(治所在今江西赣县)南康的龚公山(今名宝华山)传法。此山经常有野兽出没,人迹罕至。马祖与弟子在此辟地建寺,逐渐成为一个远近知名的传法中心。海门郡的齐安、福州人怀海、吴兴人自在、尉氏人无等等人前来投奔受法。虔州刺史属河东裴姓(当即裴谞,《旧唐书》卷一二六有传,代宗时出任虔州及饶、庐、亳州刺史,德宗贞元五年任河南尹),家世奉佛法,敬信马祖,“躬勤咨禀”。(《宋高僧传·道一传》)后来这位裴姓刺史转任庐江(在庐州)、寿春(在寿州),继续信奉佛法。马祖在虔州传法期间,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755—763),在社会各个方面都留下深刻的影响。
虔州在唐朝属于江南西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在全国设立十五道,江南西道是其中之一,简称“江西”,所领范围包括现在的江西、湖南大部和安徽部分地区,设都督府于洪州(也曾称豫章),治所在钟陵(今南昌)。洪州贯通南北、东西,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唐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四杰”的王勃(649—676)所著《滕王阁序》描述洪州的形势是:“南昌故郡,洪州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按:东汉豫章太守陈蕃器重隐士徐稚,特为设榻)。雄州雾列,俊彩星驰。”洪州的行政长官原称采访使,至德(756—757)之后因中原常用兵,地方长官皆掌军权,有防御使、团练使等名,在重要地区设置节度使。(《旧唐书》卷一一〈地理志一〉)江西西道军政长官称“都团练观察使”,后来只称“观察使”,一般兼洪州刺使。据新、旧《唐书》的〈代宗纪〉、〈德宗纪〉和有关传记,从大历六年(771)至贞元七年(791)历任洪州刺史、江西观察使以及他们的任期是:
路嗣恭,771或772—778年 杜亚,778—779年
崔昭,779年闰五月—780年四月 鲍防,780—784年
李兼,785—791年[2]就在他们的任期内,马祖在洪州传法,造就众多弟子,形成独具特色的洪州宗。对马祖在洪州传法给予支持较大的是路嗣恭、鲍防和李兼。
路嗣恭(712—782),大历八年(773)奉命平定岭南哥舒晃之反,兼任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封翼国公,大历十三年(778)入京任兵部尚书。(《旧唐书》卷一二二〈路嗣恭传〉、卷一一〈代宗纪〉)在任期间,特迎请马祖从虔州到洪州开元寺。《宋高僧传·道一传》载:“连率路公,聆风景慕。”可见路嗣恭对马祖的传法是积极支持的。鲍防(722—790),御史大夫,历任福建、江西观察使,后入朝官至工部尚书。(《旧唐书》卷一四六〈鲍防传〉)唐德宗建中(780—782)年间,“有诏僧如所隶,将归旧壤”,按规定马祖应被遣返原籍所隶属的地方寺院。但鲍防(“元戎鲍公”)“密留不遣”(《宋高僧传·道一传》),从而使马祖与其弟子能继续留在开元寺传法。李兼是陇右成纪(在今甘肃秦安北)人,官兼御史大夫,《宋高僧传》称之为“亚相(按:即御史大夫)、观察使陇西李公”,说他对马祖“素所钦承”;《道一禅师塔铭》说:“成纪李公以侍极司宪(按:‘司宪’即御史大夫),临长是邦,勒护法之诚,承最后之说”,都说他对马祖十分钦敬,对马祖及其弟子给予保护和支持,马祖就是在他的任期内去世的。
唐代在京都、诸州都设有官寺。武则天命诸州置大云寺;中宗神龙元年(705)命各州置中兴寺,后改龙兴寺;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命将各州形胜寺改名开元寺,同时各州还有道教的观。这些寺、观的重要功能是为皇室祈福,为国民祈平安、丰收。洪州的治所在钟陵,洪州开元寺即钟陵开元寺(现南昌市佑民寺是其遗址),自然是官寺。马祖在当地军政长官的支持下,以开元寺为中心向僧俗信徒传授南宗禅法。马祖向他们宣说的主要内容是:人人都有与佛一样的本性,“即心即佛”;修道不必脱离日常生活,“平常心是道”;传法方式生动灵活。马祖禅系的人与当时的石头希迁禅系、牛头禅系等也有联系,在禅法上进行交流。对一切人自性和人格的尊重,生动明快的传法语言,简便易行的修行方法,不仅对有儒道修养的士大夫、普通的读书人有吸收力,对手握军政大权镇守一方的官僚和士大夫也是有吸引力的。可以说这是南宗禅迅速兴起的重要原因。
马祖在钟陵开元寺期间声名大振,前来参学者日多,如《宋高僧传》卷十一〈太毓传〉所说:“于时天下佛法,极盛无过洪府,座下贤圣比肩,得道者其数颇众。”[3]普愿、智常、惟宽、太毓、道行、宁贲、玄策、神鉴等人都是在洪州归依马祖成为弟子的。马祖的开元寺与在南岳衡山石头希迁的石台寺,成为当时倾慕南宗的僧俗信徒往来参学的两大禅学中心。唐宪宗时国子博士刘轲在应请为希迁写的碑铭中说:“江西主大寂(按:马祖),湖南主石头,往来憧憧,不见二大士为无知矣。”(现碑铭已不存,此引自《景德传灯录》卷六〈马祖传〉之注)天然是先在南岳从石头受法,又到洪州参谒马祖,后又参学牛头宗径山法钦禅师,然而他的最终身份是石头的嗣法弟子。道悟先从道钦受法,建中初年(780)再到钟陵马祖门下参学,翌年又到南岳师事石头,最后成为石头的嗣法弟子。这种情况在唐代并非罕见,到底嗣谁的法大概最终由自己或他的后嗣弟子决定。例如,隐峰先后参希迁、马祖,也曾参普愿,而且为普愿“所许”,但“终认嗣马禅师耳”。(《景德传灯录》卷八、《宋高僧传》卷二十一〈隐峰传〉)[4]。禅宗僧人云游四方——“云水”,访师问道参禅,构成唐代中后期地方之间宗教文化交流的一种独特景观。据江西学者何明栋《马祖道一大师在赣弘法圣迹述略》介绍,马祖当年与弟子的传法活动几乎遍及现在的江西全省,至今尚保存或有资料可考的遗迹28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