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济宗发源地镇州

一、临济宗发源地镇州

唐朝在安史之乱(755—763)以后更加衰弱,被迫承认表示归顺的安史部将保存地方势力,任命张忠志(后赐名李宝臣)为成德镇节度使,又命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魏博镇后来兼并了相卫,与成德、幽州二镇并称为河朔三镇,或河北三镇,占据了相当现在的河北、河南、山东一带的广阔地域。由于三镇的统治者内部的争夺和藩镇之间的兼并,到唐末时三镇的节度使已经几度改变门庭,但三镇拥兵割据的情况没有改变。

临济宗发源地是“河朔三镇”中成德镇所辖的镇州。成德镇,又名恒冀、镇冀、成德军,唐末称武顺道,治所在恒州(后改镇州)的真定(今河北正定)。真定城位于滹沱河的北岸,在有的禅宗史书中被称为“河阳府”或“河府”。成德镇的辖境屡有变动,但长期辖有恒州(镇州)、冀州、深州和赵州,相当于现在的河北的沙河、滹沱河下游以南,献县、柏乡、南宫、枣强以北的地区。在李宝臣之后,经历王武俊及其子孙,王廷凑取得这一地区的统治权,直到五代为止,据有此地的都是他的子孙。临济义玄到镇州传法的时间大约是在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禁断佛教前后,直到他去世为止,统治成德镇的节度使先后是王元逵(834—854年在位)和王绍鼎(854—857年在位)、王绍懿(857—866年在位)兄弟,而以王绍懿统治时间最长,前后十年,正是义玄名闻遐迩的时候。《资治通鉴》卷二五〇对王绍懿评论说:“为政宽简,军民便之。”《临济录》中一再提到的“王常侍”就是他。因为他除了正授镇州大都督长史、成德镇节度使之外,尚拥有“检校右散骑长侍”的头衔(《旧唐书》卷一四一〈王绍懿传〉)。

义玄晚年应请住在魏博镇的治所魏州的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传法,在此去世。贵乡在史书中也被称为魏府,五代时一度改名广普,后汉改称大名,故后来有的史书也把贵乡称为大名。义玄在河北一带传法时,魏博镇的节度使是何敬弘(原名何重顺,840—866年在位),因为他从朝廷受有“兼中书令”的头衔(《新唐书》卷二一〇),所以在公乘亿为义玄弟子存奖写的《塔碑》(详后)中称之为“中令何公”。

唐武宗在会昌五年(845)下令禁断佛教虽在全国很大地区对佛教势力给以极大的打击,但由于中央集权的软弱无力和地方官员、藩镇的拖延与对抗,在许多地区没有完全贯彻禁断佛教的诏令。不仅南方两浙、宣、鄂、潭、洪、福诸州和三川地区不认真执行毁废佛教的诏令,采取“姑务宽容”的做法(唐武宗《加尊号后郊天赦文》,载《全唐文》卷七八),而且北方三镇等地的节度使则采取公开对抗的态度。日本天台宗求法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在记述武宗即位以后到会昌五年下令拆毁寺院,强迫僧尼还俗的事实之后,说:“唯黄河以北,镇、幽、魏、潞等四节度,元来敬重佛法,不毁拆寺舍,不条流僧尼,佛法之事,一切不动之。频有敕使勘罚,云:天子自来毁拆焚烧,即可然矣。臣等不能作此事也。”此时统领镇州、幽州、魏博的节度使分别是王元逵、张仲武、何弘敬。据此可以说,义玄与其弟子能在这里顺利地开展传法活动并较早地创立临济宗是与这种情况有密切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