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行鸟道”——在思想中确立“空”观
《般若经》中所反复宣扬的一切皆空的思想,是禅宗各派共同提倡的,但说法各有特色。洞山良价用“行鸟道”来形象地引导弟子建立空观,确实令人意想不到。鸟可以在辽阔的苍空自由飞翔,空中的任何方位都是它们飞翔穿越的道路。因此,所谓“鸟道”也就是虚空,并被进一步作为“诸法性空”的“空”。“行鸟道”就是认识世界上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空寂没有实体的,确立指导自己认识问题和修行的空观。《祖堂集·洞山和尚传》记载,良价在一次“示众”说法中曾明确地将自己的禅法归纳为三点:“展手而学,鸟道而学,玄路而学。”大意当是:主张无修无证,此可为“展手而学”;要人确立空观,是“鸟道而学”;说心性“其位玄玄”,强调体悟自性,可谓“玄路而学”。关于“鸟道”,良价还有一些说法,让我们引证之后加以说明:
问:承和尚有言,教人行鸟道。未审如何是鸟道?曰:不逢一人。僧曰:如何是行?师曰:足下无丝去。僧曰:莫是本来人(《景德传灯录·良价传》‘本来人’作‘本来面目’)也无?师曰:阇梨因什摩颠倒?僧云:学人有何颠倒?师曰:若不颠倒,你因什摩认奴作郎?僧曰:如何是本来人?师曰:不行鸟道。(《祖堂集·洞山和尚传》)
这里用鸟飞在辽阔的空中(“不逢一人”)来比喻空的境界,用鸟的足没有被绳索捆绑可以自由飞翔比喻运用空观断除执著。当这位禅僧认为有此理解即为体认自己的“本来面目”(“本来人”)时,结果却受到良价的批评,说他将主次颠倒,认奴作郎。按照良价的逻辑,对于体认“本来面目”这样的事是属于第一义谛的,不可形诸语言文字;一旦形诸语言文字,就已经陷于另一种执著,所以他马上改说“不行鸟道”才符合“本来面目”。这与当年马祖在说“即心是佛”之后,当看到有人对此执著时,又说“非心非佛”十分相似。
洞山良价弟子居遁在湖南龙牙山传法。有僧问他:“一心不生时如何?”他答道:“什摩时不生心?”此僧进一步问:“与摩时(按:此时)鸟道何分?”答:“正伊摩时,行鸟道。”问:“如何辨?”答:“却须行鸟道。”(《祖堂集》卷八〈龙牙和尚传〉)可见,在良价的弟子那里,“行鸟道”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一心不生”,即按照空观的要求修持“无念”。
良价认为只有个人在心中确立空观,才能使自心与真如之理契合,从而达到觉悟。让我们看几段良价的语录:
问:古人有言:以虚空之心,合虚(空)之理。如何是虚空之理?师曰:荡荡无边表。(问):如何是虚空之心?师曰:不挂物。(问):如何得合去?师曰:阇梨与摩道,则不合也。
心法双亡,性则真……心法双亡,是非心非法也。(以上引自《祖堂集·洞山和尚传》)
直须心心不触物,步步无处所,常不间断,稍得相应。
夫出家之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以上引自《景德传灯录·良价传》)[100]
按照禅宗的理论,心体本来空寂,但被情欲烦恼遮蔽污染,如果确立空观,断除情欲烦恼,就会使虚空的心体显现,而与真如之理契合。真如或佛性、法性、法身在本质上是无边际无内外的,只有使心达到虚空境界才能与之相契。如果要使心境达到“虚空”状态,则必须使心摆脱思虑有无、爱憎、是非、主客等等的差别观念,取消一切求取与舍弃的意向,此即所谓“不挂物”、“不触物”、“不附物”,也就是慧能在《六祖坛经》中反复强调的“无念”,至高境界是达到“心法双亡”。良价认为按照这个基准修行是真正的修行。然而,如果有人将此做法程式化,认定一定要如何如何,又违背禅宗“不二”的思辨方法。例如,前引那位僧听良解释“以虚空之心,合虚空之理”之后,问“如何得合去”时,良价立即予以否定的表示。对此道理,也只能心会,不可言传的。
如果不能做到“不触物”、“不挂物”,而是有所欲望,有所追求,则称此为心有“瞥起”,说“瞥起是病”。认为在一切必然带来烦恼的追求中,对佛对法的追求最具有危险性,称之为最难治的“病”。有人问:“古人有言:佛病最难治。佛是病?佛有病?”答:“佛是病。”(《祖堂集·洞山和尚传》)对此虽没有解释,但联系前后的句意,此是将对佛的想象和对佛的追求当做“病”来告诫弟子的。弟子本寂有与此相近的说法。有僧问:“教中有言,杀一阐提(按:善根灭绝的恶人),获福无量。如何是阐提?”答:“起佛见法见者。”问:“如何是杀?”答:“不起佛见法见是杀。”(《祖堂集·曹山和尚传》)甚至将产生“佛见法见”者当做恶人看待。这种甚焉其辞的说法是为了在徒众中产生振聋发聩的效果。《景德传灯录·本寂传》还记载:
问:国内按剑者是谁?师曰:曹山。曰:拟杀何人?师曰:但有一切总杀。曰:忽逢本父母作么生?师曰:拣什么!曰:争(怎)奈自己何?师:谁奈我何。曰:为什么不杀?师曰:勿下手处。
问:才有是非,纷然失心时如何?师曰:斩!斩![101]
这是借隐喻的方式强调对一切执著、追求和烦恼都要断除的意思,而绝非真要杀什么人。禅僧的呵佛骂祖,往往与鼓吹一切皆空,要人断除执著的场合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