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与出世不二,菩提不离日常生活

(四)世与出世不二,菩提不离日常生活

达摩与其弟子虽主张壁观坐禅,但并不提倡修行完全脱离社会,脱离现实生活。基于般若空义和不二的中道学说,他们提倡即烦恼是菩提的思想,要人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达到觉悟。向居士在给惠可的信(请详见前节)中说,断除烦恼而求涅槃,离开众生而寻求成佛,是不可能的。既然一切虚妄无实,那么对迷悟、愚智、众生与佛等的分别也不实在。他主张修行者应任运自在,在自然无为当中达到解脱。惠可在回信中对此表示赞同,其中说“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真如”,“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26]。既然真如佛性不离万法,自己与佛没有根本差别,何必到现实生活之外去求道呢。

在《四行论》中在不少这方面的论述。第29段引述《维摩诘经》的“菩萨于生死而不舍”,“不须舍生死始是涅槃”等之后,说一切事物的本性“平等”,生死与涅槃、邪见与正见等的本性也等同,无须离前者而求后者,做到这点就是“于诸见而不动”。在第33段解释菩萨道时,说应当对世俗生活采取不二态度,即“不取世法,不舍世法”,并应当在一切场所,一切“恶业处”,“皆作佛事,皆作涅槃”,“即善不善处见佛”。这种见解的前提是佛遍一切地方,菩提之道在一切场所,所谓

一切皆是法界处;

举足下足,一切皆是菩提处;

第一义谛即世谛,世谛即第一义谛……[27]

因此,不必特意修行、忏悔、断除罪业,批评“闭眼入定”是“鬼魅心”,是“缚定”(第56段)。如何达到解脱呢?如果体悟到心既不属色,也不属非色,“心无所属”,即可达到解脱(第16、74段)。这实际是要人通过体认心体空寂的道理,灭除一切对清净的自心起掩蔽和束缚作用的有无、善恶、是非、爱憎、取舍等等世俗观念,“自见己之法王”(第19段)。

总之,敦煌本《二入四行论》为我们了解菩提达摩与他的弟子、追随者的禅法提供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依据此论和其它史料可以看出,达摩与其弟子所提倡的禅法是以大乘佛教的般若中观理论为指导的,教导修行者通过坐禅认识众生皆有“同一真性”,使自己的内心与最高实相之理相契;强调修行不脱离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六度,以“自利利他”,实践菩萨之道,最后达到觉悟解脱。

禅宗传承世系

【注释】

[1]关于菩提达摩的卒年,陈垣《释氏疑年录》列举五种说法,但依唐大中七年陈宽撰《再建圆觉大师塔铭》作梁大同二年(536)。胡适《菩提达摩考》(载柳田圣山编《胡适禅学案》,日本中文出版社1991年再版)认为达摩在公元470—520年之间已在华50年之久,当卒于东魏天平(534—537)之前。

[2]《大正藏》51卷第219页中。

[3]《大正藏》卷50第552页中。

[4]《大正藏》卷50第551页下。

[5]杨曾文编校《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附编一〉。

[6]《续高僧传》卷十六〈惠可传〉;《大正藏》卷50第552页上中。

[7]以上所引的《续高僧传》见《大正藏》卷50第552页;《楞伽师资记》见《大正藏》卷85第1285页中,并参日本柳田圣山的校本(载1981年筑摩书房出版《禅的语录2·初期的禅史Ⅰ》)。

[8]见徐金龙《禅宗二祖慧可道场——司空山》,载1995年第九期《台州佛教》。

[9]《大正藏》卷50第551页下。

[10]《大正藏》卷8第363页中、下。

[11]《大正藏》卷51第219页中下。关于禅宗的传法、传衣问题,后面还要介绍,这里从略。

[12]这里所据《楞伽师资记》是用柳田圣山的校本,载日本筑摩书房1981年出版《禅的语录2·初期的禅史Ⅰ》。

[13]参见杨曾文《新本六祖坛经》附编一。

[14]见1985年《文物》第4期刊载陈浩《隋禅宗三祖僧璨塔铭砖》。作者把“隐化”理解为去世,说开皇十二年是僧璨的卒年是错误的。

[15]参见柳田圣山校《楞伽师资记》。惠命《详玄赋》现存,载《广弘明集》卷二十九;惠命的传记,载《续高僧传》卷十七。

[16]《大正藏》卷51第457页上中。

[17]柳田圣山《初期禅宗史书的研究》(法藏馆1967年出版)第四章第四节及注(17);第九节及注(18)。

[18]魏译《入楞伽经》关于五法的论述见卷三,载《大正藏》卷16第527页下。

[19]魏译本关于八识的论述见卷七,《大正藏》卷16第556页中下。

[20]见《大正藏》卷16第533页上。

[21]《续高僧传·惠可传》,《大正藏》卷50第522页。

[22]椎名哲雄《天顺本菩提达摩二入四行论》,载1996年《驹泽大学佛教学部研究纪要》54号;《天顺本菩提达摩二入四行论的资料价值》,载1996年《宗学研究》第38号。

[23]详见杨曾文《日本学者对中国禅宗文献的研究和整理》,载《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一期。

[24]参见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三章第一节。

[25]以上详见柳田圣山校《禅的语录·二入四行论》各章的注释。

[26]《续高僧传.惠可传》,《大正藏》卷50第522页。

[27]分别见第35、36、15等各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