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菩提心”与“善知识指授”——主观信仰与外在教化是达到解脱的两个条件

(一)“发菩提心”与“善知识指授”——主观信仰与外在教化是达到解脱的两个条件

大乘佛教的任何派别都强调信徒自己确立佛教信仰和从掌握佛法的人(师友,善知识)接受佛法的重要性。神会经常设立坛场向信众说法,同样也强调这两个方面,但有自己的特色。《坛语》说:

云何正因正缘?知识(按:此指与会的信徒),发无上菩提心是正因;诸佛、菩萨、真正善知识将无上菩提法投知识心,得究竟解脱是正缘,得相值遇为难。

“因”为内因,“缘”为外部条件。“正因正缘”指达到觉悟所需要的真正原因和条件。所谓“发无上菩提心”是在特定场合表达自己要达到无上觉悟(成佛)的意愿和决心。据大乘佛教的解脱理论,菩萨要修证成佛必须经过漫长的历程和由低到高的种种阶位,其中最重要的阶位有十个,此即“十地”,但在达到“十地”之前,必须经历一个准备阶段,而在这个准备阶段首先应“发心”,即发菩提心。神会虽仍沿袭大乘佛教“发心”的基本含义,但同时增加新的内容。他要信徒发的“无上菩提心”所具有的特殊内容是:坚定对南宗顿教禅法的主观信仰。他本人则以“真正善知识”自任,意为信徒只有经过他的传授指点才能达到觉悟。

慧能虽主张自修自悟,但也强调外在师友先给予教化的重要性。神会继承这点,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但自己不一定知道,如果得到善知识的指点,就会觉悟到自己生来具有的佛性,通过断除烦恼的修行可以达到解脱。《南阳和尚问答杂徵义》记载:

蒋山义法师问曰:一切众生皆有真如佛性,及至中间,或有见者,或有不见者。云何有如是差别?

答曰:众生虽有真如之性,亦如大摩尼(按:宝珠)之宝,虽含光性,若无人磨治,终不明净。差别之相亦复如是。一切众生,不遇菩萨、善知识教令发心,终不能见。差别之相亦复如是。

问曰:众生本来自性清净,其烦恼从何而生?

答曰:烦恼与佛性,一时而有,若遇真正善知识指示,即能了性悟道。若不遇真正善知识,即造诸恶业,不能出离生死,故不能成佛。譬如金之与矿,相依俱时,而不逢金师,只名金矿,不得金用;若逢金师烹炼,即得金用。如烦恼依性而住,如若了本性,烦恼自无。

“见”即“见性”,与“现性”同,意为使众生本有的佛性显现,达到觉悟。如果说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有的见,有的不见,在生死烦恼中轮回呢?这对佛教信徒来说是个现实问题。虽然从常识,从科学来说,所谓佛性、涅槃、彼岸、成佛等等是来自宗教的编造,但佛教信徒对此是真诚地相信的。那么,在现实的生活中有谁看见真正成佛的人呢?神会的回答,突出“真正善知识指示”的重要性。认为众生现时具有佛性与情欲烦恼,如果遇到菩萨、善知识给予指教,就可以见性悟道,达到觉悟解脱,否则将继续造恶业,在生死烦恼中轮回。他举宝珠、金矿为例,如果无人磨治、冶炼,宝珠不会发光,金矿不会出金。同样的道理,众生虽有佛性,若不经师友指教发心,本有的觉悟的可能性也不会变成现实性。

神会重视外在师友传法的重要性,也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当时南宗还传播不久,影响范围不大,以禅师名义到处传法者很多。神会要扩大南宗的影响,就必须积极从事传法活动。他以“真正善知识”自居,是为了便于宣传南宗顿教禅法,争取更多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