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跋陀罗和《达摩多罗禅经》
佛陀跋陀罗(359—429),意译觉贤,迦维罗卫(在今尼泊尔国)人,自幼在北印度出家修道,以禅律驰名,后游学罽宾,从来自印度的佛大先(佛陀斯那)学习禅法。后秦沙门智严到罽宾求法,邀请他到达长安。当时正值鸠摩罗什受到后秦王的尊崇盛事译经。他因故受到排斥,与弟子慧观等南至慧远所在的庐山。受慧远的请求,译出《达摩多罗禅经》二卷。此外,他还译出《华严经》等佛经13部125卷。
《达摩多罗禅经》,也称《修行道地经》、《修行地不净观经》等,二卷。此经卷一记载自佛灭后的禅法的传承世系是:
佛灭度后,尊者大迦叶,尊者阿难,尊者末田地,尊者舍那婆斯,尊者优波崛、尊者婆须蜜,尊者僧伽罗叉,尊者达摩多罗,乃至尊者不若蜜多罗。诸持法者,以此慧灯,次第传授。[6]
这是佛陀跋陀罗所传禅法的传承世系。佛陀跋陀罗是从佛大先受学禅法的。另外,《高僧传》卷二〈佛陀(原作驮)跋陀罗传〉明确地说,达摩多罗在罽宾“少受业于大禅师佛大先”;卷三〈智严传〉说智严到罽宾时“入摩天陀罗精舍,从佛驮先比丘咨受禅法”[7],后邀请佛陀跋陀罗到中国传法。北凉安阳侯沮渠京声西行求法,在于阗瞿摩帝大寺从天竺法师佛驮斯那(佛大先)受禅法,北凉灭后,南止宋都建康,于宋孝建二年(455)译出《治禅病秘要经》一卷(《高僧传》卷三〈昙无谶传〉附传)。据此,这个禅法传承世系应是:
佛—大迦叶—阿难……僧伽罗叉…达摩多罗—不若蜜多罗—佛大先—佛陀跋陀罗。
在僧伽罗叉以前也许难免有传说的成份,但从僧伽罗叉以后,应当说是可以信凭的史实。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个僧伽罗叉应是2世纪的僧伽罗刹,不是4世纪末于建康协助僧伽提婆(或作僧伽提和)翻译《中阿含经》的僧伽罗叉[8]。从时间来看,在僧伽罗叉与达摩多罗之间还应有传承者。佛陀跋陀罗的弟子慧观为此禅经写的《修行地不净观经序》也谈到此禅经的传承,其中说:
此一部典,名为具足清净法场。传此法至于罽宾,转至富若蜜罗。富若蜜罗亦尽诸漏,具足六通。后至弟子富若罗,亦得应真。此二人于罽宾中为第一教首。富若蜜罗去世已来五十余年,弟子去世二十余年,昙摩多罗菩萨与佛陀斯那俱咨得高胜,宣行法本。佛陀斯那化行罽宾,为第三训首。……昙摩多罗(按:原缺多字,参前面补)从天竺来,以是法要传与婆陀罗,婆陀罗与佛陀斯那。[9]
是说以前在罽宾传此禅法的有富若蜜罗、富若罗师弟二人,被称为“第一教首”;此后,又有来自天竺的达摩多罗(昙摩多罗)和佛大先传授禅法,而佛大先被称为“第三训首”。谁是第二训首,文中没讲,也许是达摩多罗。但从达摩多罗传禅法于婆陀罗(当即不若蜜多罗),再传给佛大先的说法是十分明确的。从文意看,佛大先也许还从罽宾当地的富若蜜罗—富若罗的法系受传禅法,但表述并不明确。慧远在《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中也明确地说:
今之所译,出自达摩多罗与佛大先。[10]因此,可以断定《达摩多罗禅经》所传译的是印度达摩多罗和佛大先—佛陀跋陀罗的禅法。
经文中何者是达摩多罗的禅法,何者是佛大先的禅法,慧远的序文中有笼统的介绍。序文说:
其人西域之俊,禅训之宗,搜集经要,劝发大乘,弘教不同,故有详略之异。达摩多罗阖众篇于同道,开一色为恒沙;其为观也,明起不以生,灭不以尽,虽往复无际,而未始出于如,故曰: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色即是如,如即是色。佛大先以为,澄源引流,固宜有渐,是以始自二道,开甘露门,释四义以反迷,启归途以领会,分别阴界,导以正观,畅散缘起,使优劣自辨,然后令原始反终,妙寻其极,其极非尽,亦非所尽。乃曰无尽,入于如来无尽法门。”[11]
这里所介绍的达摩多罗的禅法思想很明显是发挥大乘般若理论的,在现存经文中已找不到相应的出处。其大意是说,把五门禅融为一个整体,从色受想行识五阴的任何一阴,从地水火风四大的任何一大,从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进入禅观,思悟人生乃至宇宙的道理,领悟万有不生不灭,“诸法性空”的本质(如、真如、法性)。“如”或“真如”亦即“性空”、“毕竟空”,“色不离如……”也就是《般若经》中的“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今本禅经虽然题“达摩多罗”之名,但从中却看不到这种观点了。
佛大先的禅法理论是主张修持禅定应循序渐进,修数息观要经过“二道”:方便道(侧重于止、定的方面)、胜进道(侧重于观、慧方面),各自经过所谓退、住、升进、决定四个阶段(所谓四义);修不净观也要经过这四个阶段;然后再修界分别观(观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四无量心观、慈悲观,观五阴,观十二入,观十二因缘,认识人生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断除烦恼,增长智慧,达到永远摆脱轮回的如来境界。
慧远序文称赞《达摩多罗禅经》说:“非夫道冠三乘,智通十地,孰能洞玄根于法身,归宗一于无相,静无遗照,动不离寂者哉。”[12]是说传承和翻译此禅经者,具有很高的智慧,通达诸法实相,做到止观并进,动静一如。恐怕这是就原经中的达摩多罗的大乘禅观思想讲的,仅从现存佛大先的禅法理论还难以看到这点。
全经有十七分(相当于章),前十三分是偈诵,后四分是长行(散文)。前八分是讲不净观的,分为方便、胜进二道,各按退、住、升进、决定四个程序论述,通过修持六妙门、十六特胜,退治各种烦恼,观想四大、四谛之理,得到智慧;第九至第十二分是按退、住、升进、决定的次第讲不净观的;第十三分讲界分别观,观构成人身的地水火风空识“六大”,进而讲修四念处;第十四分讲修四无量(慈悲喜舍)三昧;第十五分讲观察五阴,体认无常、苦、空寂、无我,并进一步观想四谛,培植善根;第十七分讲观想色受想行识“内六入”和色声香昧触法“六境”,灭除对人生的执著;第十七分教人从“连缚”、“流住”、“分段”、“刹那”四种意义上对十二因缘进行观察,认识人生无常的道理,“对治愚痴”,论及声闻、缘觉(辟支佛)、佛的因缘观的浅深。此外,南朝宋昙摩蜜多译出印度佛陀蜜多著《五门禅经要用法》一卷,沮渠京声译出《治禅病秘要法》二卷等,内容没有超出前面介绍的几部禅经,这里从略。
上述禅法是最基本的禅法,在佛教著述中往往被概栝称为“五门禅”,或称之为“五停心观”、“五度观门”。但对五禅的说法不一,鸠摩罗什译《坐禅三昧经》以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数息观、念佛观为五门禅;昙摩蜜多译《五门禅经要用法》也以此五种禅法作为五门禅。佛陀跋陀罗译《达摩多罗禅经》没有详细讲念佛观(也讲观佛境界),实际是以数息观、不净观、界分别观(观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慈悲观、因缘观为五门禅。然而实际上各种禅法著作几乎都涉及到了这些方面,只是详略不同,侧重点不同罢了。此外,一般都有观察五阴、十二入以及四谛的内容。从它们的思想倾向来看,虽在后出的禅经中已有大乘般若的思想,但从整体来说仍以观想世界人生的“无常、苦、空(意为虚幻无实,与大乘的空不尽相同)、无我”,断除情欲烦恼为基本宗旨,还没有超出小乘禅法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