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净观空到“心色俱离”、“身心不动”
在《大乘五方便》中始终贯彻着离色离心和身心不动的思想。何谓离色离心?就是通过坐禅封闭自己的感官和意识,脱离对物质、精神两方面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追求、执著,断除心灵深处的各种是非、美丑、爱憎、取舍等观念。何谓身心不动?坐禅入定是“不动”;自己的感官和意识(六根、六识)虽接触外界(六尘),但不发生感觉,不进行思惟(“不起”),不作分别判断(“离念”),是身心“不动”。书中说,如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得到最高的智慧,就达到觉悟解脱。
那么,如何坐禅,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
在《大乘五方便》的开头部分有一段记述引导修行者进入坐禅程序的文字,大意是:禅堂的和尚(简称“和”,当是后来被称为“方丈”或“堂头和尚”者)命修行禅僧首先下跪合掌,发“四弘誓愿”①,然后请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教受三归依、问答五项能与不能(当即授三聚净戒)②,各自忏悔。然后这位和尚对禅僧说:
汝等忏悔竟,三业清净如净琉璃,内外明彻,堪受净戒。菩萨戒,是持心戒,以佛性为戒性。心瞥起,即违佛性,是破菩萨戒;护持心不起,即顺佛性,是持菩萨戒。(原文有注:“三说”)
接着,他命禅僧各自“结跏趺坐”,即坐禅。
读了这段描述,使人很容易联想起后来《六祖坛经》卷首所写慧能在大梵寺讲堂升高座说法,授无相戒的情景,以及《坛语》(《南阳和尚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开头记载神会在说法之前引导信徒发菩提心、礼佛和忏悔的情景。很可能他们的做法是在继承北宗(也可能更早)的说法仪式基础上加以发展的。
① 大乘佛教信徒为表示“上求菩提,下化众生”而发的四个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证。”
② 佛教中在入教或受戒仪式上表示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称“三归依”或“三自归”。原文以问答体列出五项能与不能的内容,与一般所说的授受五戒不同,当即授受三聚净戒(摄律仪,摄善法,饶益众生)的一种方式,即:“一者,汝从今日乃至菩提,能舍一切恶知识不?能;二者,亲近善知识不?能;三者,能坐持禁戒,乃至命终不犯戒不?能;四者,能读诵大乘经,问甚深义不?能;五者,能见苦众生,随力能救护不?能。”
所谓“菩萨戒”就是大乘戒[12]。在大乘戒中汉地最流行的是《梵网经》,规定有十重戒和四十八轻戒,然而其卷下的经文上有讲述大乘梵网戒的本源的一段话:
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色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当当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罗提叉(按:十重戒)出于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顶戴奉持。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
是说大乘梵网戒源于卢舍那(报身佛)之心,与所谓佛性等同,是佛菩萨的本源;众生的身心皆有佛性,也先天秉有此戒,即“佛性戒”;既然十重戒等源自佛身,又与佛性无别,当然是“本源自性清净”。北宗主持坐禅的和尚在引导禅僧举行三自归依、受三聚净戒、忏悔之后,向众僧说他们已经“三业清净”,可以受“净戒”了。净戒即“菩萨戒”(即大乘戒),说它是“佛性戒”,“以佛性为戒性”。“戒性”,即相当道宣所说的“戒体”,指戒律的本体依据,实际是特指受戒人通过受戒仪式在心中形成的对戒法的忆念、信心和持戒的意志[13]。和尚告诉禅僧,要明白大乘戒是以佛性为戒体的,如果在修行中不能控制自己的心识活动(“心瞥起”),就是与空寂的佛性相违背,也就是违犯菩萨戒;相反,如果做到“心不起”,也就是“持菩萨戒”。这样,便把坐禅观心看净与持戒结合在一起了。顺便指出,后来南宗慧能所实行的授“无相戒”,说“戒(按:不少《坛经》本子多误作‘我’字)本源自性清净”等,应当说是受到北宗的影响的。
《大乘五方便》在记述主持和尚命禅僧结跏趺坐之后,又用问答体记载这位和尚是如何指导禅僧坐禅观心看净的。
问:佛子,心湛然不动,是没(按:什么,怎么)言净?佛子,诸佛如来有入道大方便,一念净心,顿超佛地。
和(尚)击木,一时念佛。
和(尚)言:一切相,总不得取。所以《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看心若净,名净心地。莫卷缩身心,舒展身心,放旷远看,平等看,尽虚空看。
和(尚)言:见何物?
(佛)子云:一物不见。
和(尚言):看净细细看,即用净心眼,无边无涯际远看。
和(尚)言:(按:原文下有‘问’字)无障碍看。
和(尚)问:见何物?
答:一物不见。
和(尚言):向前远看,向后远看,四维上下一时平等看,尽虚空看,长用净心眼看。莫间断,亦不限多少看。使得者然身心调,用无障碍。
和(尚)言:三点(铃木注:原作六点)是何?
(佛)子云:是佛。
身心得离念。不见心,心如,心得解脱;不见色,色如,身解脱。如是长时无断用(按:原文下有‘入言’二字),虚空无一物,清净无有相。常令不间断,从此永离障。眼根清净,眼根离障;耳根清净,耳根离障。如是乃至六根清净,六根离障。一切无碍,是即解脱。不见六根相,清净无有相,常不间断,即是佛。(二号本之序)
从上面所引可以对北宗的观心看净禅法修习程序和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1)在有大和尚主持的集体修禅的重要场合,先要举行发心,发四弘誓愿,礼佛,表示三归依和受三聚净戒,忏悔的仪式,然后由大和尚引导众僧坐禅。
(2)禅僧入定观空看净,在想象中向四方上下仔细观看,看到“虚空无一物”,体认一切皆为“虚妄”。
(3)禅僧应在持续不间断的坐禅看净的过程中“净心地”,使心识做到“湛然不动”,最后身心(六根)清净,达到与真如(‘如’)相契的解脱境界,此即“一念净心,顿超佛地”。
因为真如佛性的本体为空,是本来清净无染的,故观空看净也就是观想体认真如佛性的过程,是显现清净自性的过程。在《大乘五方便》(四号本)的结尾部分说成佛的根据是“净心体”,此“净心体”即是“觉性”(佛性),它犹如“明镜”,“虽现万象,不曾染著”。要体悟此“净心体”而解脱,就应学习坐禅(“使心方便”),“透看十方界,乃至无染,即是菩提路”。
禅宗所谓的“顿教”、“渐教”的重要差别是在于能否灵活运用大乘中观学说的“相即不二”和《华严经》的世界万有圆融无碍的理论上。就是说,对于空与有,身与心,内与外,染与净,迷与悟,烦恼与菩提,众生与佛等等相互对立的方面,能否顺应时机巧妙地用相即不二的理论来将二者等同或会通,构成了顿教和渐教的主要区别。神秀、普寂的北宗禅法把身与心,外与内,染与净等等对立的两方加以严格的区别,并以此作为前提,然后把心、内、净等置于主导地位,提出观心看净的禅法,通过严格的不间断的禅观修行,断除“三毒心”,净“六根”,最后才达到解脱。这样自然带有“渐次”特色,即修行是按照前后、浅深程序进行的。后来南宗批评北宗的禅法“主渐”,是“渐教”,主要是根据这点。
最后应当指出,北宗的禅法著作《大乘五方便》中已经有接近顿教的说法,例如它说“离念”、“寂”反映的是佛性的本质,属于“体”或“理”、“空”、“性”的方面;人的“见闻觉知”、“照”(观想)是真如佛性的现象或作用,属于“用”、“事”、“色”、“相”的方面,但两者又是相即不二的,说:“寂而常用,用而常寂。寂而常用,即事则理;用而常寂,即理则事。寂而常用,即空则色;用而常寂,即色则空。寂照,照寂。寂照,因性起相;照寂,摄相归性。寂照,空不异色;照寂,色不异空。寂是展,照是卷。舒则弥沦于法界,卷则总在于毛端。吐纳分明,神用自在。”(三号本之1)教修行者在禅观中对性相、体用、理事等循环思惟,使心识逐渐达到净化、超越和解脱。然而,从整体上看,这种带有明显顿教色彩的思想在北宗没有得到进一步的运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