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三句和一字关

(四)云门三句和一字关

南宋智昭《人天眼目》对禅门五宗的传法和接引学人的方式、各宗特点等作了概括介绍。在卷二记述云门宗的部分以“三句”、“一字关”等来概括介绍文偃等人接引学人的禅语和方式,此即所谓云门宗的“门庭施设”。学术界对此有不尽一致的解释。这里仅结合有关资料谈谈笔者的见解。

文偃一日示众说:“函盖乾坤,目机铢两,不涉春缘,作么生承当?”自作代语谓:“一镞破三关。”[145]其中的“春缘”二字,《人天眼目》等引述云门三句皆改作“万缘”,但从全文来看,以“春缘”二字为宜。三句的原意是:包笼天地,眼睛具有洞察微小东西的能力,与春天充满生机的景象无涉(大概意为“无生法忍”)。这三句是比喻已经达到物我一体的法身佛的至高解脱境界:心性与法身合一,贯通宇宙,包笼万有;心性的智慧之光可洞察一切众生的根机浅深;其境界与外缘无涉,已达无生涅槃。因为达到法身佛地位,已无主体与客体、物与我的界限,这三句也可以用来可以描述作为天地万有本源和智慧之本的心性或真如佛性。

按照《人天眼目》的说法,文偃的弟子德山缘密“离其语为三句”,把文偃的三句改为“函盖乾坤句,截断中流句,随波逐浪句”。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缘密传〉,缘密对僧众说:“德山(按:此为缘密之号)有三句语,一句函盖乾坤,一句随波逐浪,一句截断中流。”[146]并没有讲是云门之语,实际上后两句在《云门广录》中是没有的。然而不妨将此三句看成是云门宗的门庭施设。

在《《大正藏》本的《云门广录》后面(《古尊宿语录》置于《广录》的〈游方遗录〉之前)附有《颂云门三句语》,据称是“门人住德山圆明大师缘密述”;然而在《人天眼目》却称是“普安道颂三句”。作为参考,现将此三颂录于下面:

函盖乾坤

乾坤并万象,地狱及天堂,物物皆真现,头头总不伤。

截断中流

堆山积岳来,一一尽尘埃,更拟论玄妙,冰消瓦解摧。

随波逐浪

辨口利舌间,高低总不亏,还如应病药,诊候在临时。

可以认为,所谓云门三句是用形象而又隐晦的语言对真如佛性和禅师接引学人应当遵循的原则所作的表述。1.“函盖乾坤”句,讲天地万物皆为真如佛性的显现,相互圆融,彼此无碍;2.“截断中流”句,启示学人中断借助文字语言而进行的思辨进程,应于内心领悟真如实相;3.“随波逐浪”句,是说对于参学者应根据他们的根机和对佛法的理解情况而进行引导与教导,所谓“应病与药”。

所谓“一字关”,是说文偃常常在回答参禅者问话时只用一个字作答话,参禅者领悟此字的含义如同过关一样。例如有人问:“如何是云门剑?”文偃答:“普。”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答:“师。”问:“如何是心?”答:“心。”等等。对参学者提的问题,用有关系或无关系的字来回答,既要打断他们正在进行的思维进程,又要启发或暗示他们自己去探究,得出解答。

《禅林僧宝传·云门传》载:文偃“每顾见僧,即曰鉴,咦。而录之者曰顾鉴咦。德山密禅师删去顾字,但曰鉴咦。丛林目以为抽顾颂。”这是说,文偃在看见身边的僧人时,常常只以“鉴”、“咦”字招呼,而不说其他的话。记录他的语录的人抄为“顾鉴咦”,缘密将其中的“顾”字删去,只保留“鉴咦”。也许在文偃看来,启示学人未必需要更多的言辞,如果以“鉴”或“咦”能引起他们的对自修自悟的关注,就足够了。云门的第二代弟子智门光祚所作的偈颂中也含有这个意思。颂谓:“云门顾鉴笑嘻嘻,拟议遭渠顾鉴咦,任是张良多智巧,到头于是也难施。”[147]

在《云门广录》中很多地方可以看到诸如“屙屎送尿”、“乾屎橛”、“屎臭气”、“茅坑里虫子”、“掠虚汉”、“草贼”等语,有些用来表示佛法在日用之中,有些用来严厉斥责门人或禅宗界的某些风气。为了破除参学者对“佛”、“祖”的执著,也有一些呵佛骂祖之语,例如有人问:“如何是释迦身?”他答:“乾屎橛。”一日上堂举释迦佛诞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后,说:“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贵图天下太平。”还说“西天二十八祖、唐土六祖、天下老和尚,总在拄杖头上”;“蚊子吞却祖师”……[148]在说法和回答参禅者的询问的过程中经常使用一些十分辛辣乃至粗俗的用语、骂詈之语,也构成云门禅法的一个突出特色。

云门文偃的禅语,古来被认为难以为普通人理解和接受。《人天眼目》卷二对“云门门庭”评论说:“大约云门宗风,孤危耸峻,人难凑泊,非上上根,孰能窥其仿佛哉?”[149]是看到了问题所在的。云门宗在宋初虽也曾风光过一个时期,最后还是较早地衰微下去,这也许是个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