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

(二)所谓“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

道信对在修持一行三昧过程中观想的对象——佛、心、实相等有不同的解释,但最突出的是强调三者等同,说念心也就是念佛、念实相。既然世俗世界的一切烦恼是从“妄想”产生的,那么,修持禅定就应努力从断除妄想、杂念上入手。如何断除它们呢?就应反其道而行之,“端坐念实相”,去掉一切“三毒心、攀缘心、觉观心”,简而言之,就是对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不分别,不思念,对任何东西既不追求,也不舍弃。这种无所思念的心境是与“诸法实相”、“佛”的境界相应的。他在引证了《大品般若经》的“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之后说,“即念佛心,名无所念;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为什么呢?他说这是因为心性是无形的,佛也是无相貌的,从这一点上说,心、佛是相通的。他对弟子说,一个人若能懂得这个道理,就是进入“安心”境地,就不会再起思虑之心,就达到了“泯然无相,平等不二”的认识。他甚至说:

即看此等心,即是如来真实法性之身,亦名正法,亦名佛性,亦名诸法实性实际,亦名净土,亦名菩提金刚三昧本觉等,亦名涅槃界、般若等。

因此可以说,按照道信的说法,修持一行三昧到最高境界也就是达到成佛。

对此有人提出:“如来法身若此者,何故复有相好之身现世说法?”既然佛的法身没有形象,那么为什么又说有雄伟端庄的佛(佛经说佛的相貌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现世的世界说法呢?对此,道信借用镜子能够照映各种形象来进行比喻,说佛的法身好像明镜一样,它虽然“无心无作”,但一切万象都在其中显现;因为普通众生都有“妄想”,不认识佛的法身没有形象的本质,所以能看到“如来现世说法”,而如果修行者通过坐禅达到“修心尽净,则知如来常不说法。是乃为具足多闻”。这是因为,对于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来说,他们所认识到的是佛的法身,是“无相不相”的诸法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