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受法和《辞亲书》
良价(807—869),俗姓俞,会稽诸暨县(在今浙江省绍兴南)人。幼年在家乡本村的寺院出家,院主教他读《般若心经》,过一二日便会背诵。院主又要教他别的佛经。他说对《心经》仍有不懂之处,先不要教别的经。院主问他什么地方不懂。他说,对经中的“无眼耳鼻舌身意”不懂。《心经》是概述《般若经》要义的一部最小的佛经,讲五蕴空、十八界(六根、六境、六识)空、十二因缘空、四谛空,并且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方式来表达“不二”思想。良价所疑惑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是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语句之后,是说五蕴、六根等皆空幻不实,反过来说,在此空幻之中也无五蕴、六根等。对于良价的质询,这位乡村僧人不知如何回答,意识到自己难以担当他的师傅,便带他到婺州(治所在今浙江金华)的五泄山去参谒马祖的弟子灵默禅师。良价此后便从灵默正式出家,在此三年,21岁到嵩山受戒。
古代一个人离亲出家是件大事。《孝经》说:“孝,德之本也……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儒家批评佛教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佛教的离亲出家的做法。良价在村中寺院时,自然与父母可以经常见面。到五泄山跟灵默正式出家,就意味着归依佛门,在名义上与两亲脱离关系。现存《洞山辞亲书》两封和《娘回书》一封,读来十分感人。
良价的《辞亲书》说,自己虽“从父母而受身”,但“一切含识、万象形仪,皆属无常,未离生灭”,对于双亲的养育之恩是难以用“世赂供资”、“血食侍养”来报答的。他表示:“欲报罔极深恩,莫若出家,功德截生死之爱河,越烦恼之苦海,报千生之父母,答万劫之慈亲。三有(按:欲界、色界、无色界)、四恩(按:父母、众生、国王、三宝之恩),无不报矣。故经云:一子出家,九族生天。”是想通过出家修行来超度祖先和一切众生的亡灵,为此表示今生誓不还家。他的母亲在回信中回顾自生他以来所受的苦劳艰辛,提到“来书坚要出家,父亡母老,兄薄弟寒。吾何依赖?子有抛娘之意,娘无舍子之心,一自汝往他方,日夜常洒悲泪。苦哉,苦哉!”然而还是表示顺从儿子的志向,希望他将来能“度我下脱沉沦,上登佛果”。良价在出家十年后又给母亲写信,劝他的母亲“休怀离别之情,莫作倚门之望”,说“人在居世上修己行孝,以合天心;僧在空门,慕道参禅而报慈德”。[84]重申出家修道可以报答亲人之恩。顺便提到,南宋圭堂居士的《新编佛法大明录》论儒、释、道三教一致,但将儒家纲常名教置于主导地位,曾对良价的《辞亲书》提出严厉批评,在卷二引述《维摩诘经》的“父母不听,不得出家”之文后,说:“孝者百行之源,其源不正,余未足多道。如彼洞山《辞亲书》,刻恩无天,读之毛竖。”[85]我们从这一事例再次看到佛儒二家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别。
后来良价离开灵默到外地行脚,按照其师的建议,到池州参谒马祖另一弟子南泉普愿禅师,普愿预言他以后“有雕琢之分”。(《祖堂集》卷六〈洞山和尚传〉)此后又到潭州大沩山参谒灵祐禅师,向他问当年南阳慧忠所说“无情说法”的禅话(墙壁瓦砾可以说法。见本书第五章第三节),灵祐回避回答,介绍他去参谒云岩昙晟。
昙晟上承石头希迁——药山惟俨的法系。良价参谒昙晟,又以“无情说法”的禅话询问:“无情说法,什么人得闻?”答:“无情说法,无情得闻。”问:“和尚闻否?”答:“我若得闻,汝即不得闻吾说法也。……我说法汝尚不闻,何况无情说法也。”他听后书偈曰:“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解说不思议,若将耳听声不现,眼处闻声方可知。”所谓“无情说法”公案,主要是借以说“佛性”、“法性”(法身)的普遍性,同时也蕴含禅宗一再强调的真正的佛法不一定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述的见解。从良价的反应来看,他已经大体领悟了此意。《祖堂集·洞山和尚传》所谓“后参云岩,尽领玄旨”,大概就是指的此事。他在告辞云岩昙晟时,询问:“和尚百年后,忽有人问还貌得师真不?如何祗对?”意思是在昙晟去世后,如果有人问昙晟的面貌是怎样的,该如何回答。昙晟答:“但向伊道:即遮(这)个是。”良价一时没有理解其中的意思。昙晟又进一步解释:“承当遮个事大,须仔细。”以上问答到底蕴含什么奥妙之意?大概良价所问的“师真”,被昙晟引伸为“本来面目”(自性、佛性),即所谓“这个”,是不可表述的;昙晟又借此嘱咐良价,应当仔细地护持自己的本性。对于昙晟的提示,直到良离开时也没有晓悟。当他走到山下过水时看见映在水中的自己影子,忽然大悟,并作偈一首表达自己的悟境。曰: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在,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86]
“我”是自性,是本具的佛性,有时与所谓“神明”(灵魂)等同;“渠”是他,这里是指映在水中的影子,也可进而理解为自我的“用”(作用,包括行为、语言、思想)。此偈大意是说,修行者切忌到自身之外去求佛求法,而应领悟自己本有的清净本性;虽然“我”(自性)的一切外现的影象和作用(“渠”)也就是“我”,但“我”又不等同于后者(“渠”);只有这样理解才符合真如(“如如”)之理。我与渠也可引伸为理与事的关系。良价此后在向弟子传法中经常强调这个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