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偃的生平——嗣法于雪峰,传法于云门
有关云门文偃的生平事迹,《宋高僧传》无载,主要见南汉乾和七年(949)雷岳撰《云门山光泰禅院匡真大师行录》(简称《匡真大师行录》)[116]、南汉大宝元年(958)雷岳撰《大汉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匡真大师实性碑并序》(简称《匡真大师塔铭》)[117]、南汉大宝七年(964)陈守中撰《大汉韶州云门山大觉禅寺大慈云匡圣宏明大师碑铭并序》[118]。此外,《祖堂集》卷十一〈云门和尚传〉、《景德传灯录》卷十九〈文偃传〉、《禅林僧宝传》卷二〈云门传〉以及《联灯会要》卷二十四和《五灯会元》卷十五的〈文偃传〉,对文偃的生平有详略不同的记载。
文偃(864—949),俗姓张,苏州嘉兴人,自幼在嘉兴空王寺志澄律师门下为童,后落发出家,至常州戒坛受具足戒。长期在志澄身边学习《四分律》,并习学小乘和大乘中观教典。后来辞师出外游方,因仰慕道纵禅师之名,特地前去参谒。道纵嗣法于黄檗希运禅师,俗姓陈,原住洪州高安米山寺,因母年老东归睦州(治所在今浙江建德),住龙兴寺,每日掩门以编蒲鞋维持生活,丛林称之为陈尊宿或陈蒲鞋。[119]他传禅法以词语峻险著称。经常闭门而居,不轻易接引前来参禅者。文偃往参,三扣其扉才开门,问他前来做什么,文偃说:“学人己事不明。”请予教诲。道纵听说,便急忙把刚刚进门的文偃往门外推,说道:“秦时轹钻。”把门突然关上。[120]据说文偃的右脚竟被门挤伤了。这一突如其来的一句,竟使文偃即刻开悟。何为“秦时
轹钻”?“
轹”,意为回转。据说秦始皇在修阿房宫时曾使用过一种可以借助车力旋转的大钻,叫“
轹钻”。[121]在这里大概是借喻为过时的无用之物或无用之人。至于文偃由此语得到什么启示,为什么开悟?那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文偃在道纵门下参禅数年,受到器重,后来接受道纵的建议,离开睦州到福州参谒雪峰义存禅师。
雪峰义存(822—908)是青原法系的德山宣鉴的弟子,在福州象骨山雪峰广福院传法。文偃到时,义存门下有千余人。文偃与他们一样晨昏参问,探究人生解脱的道理。某僧举石头和尚《参同契》中的“触目不会(《匡真大师塔铭》作“见”字)道,运足焉知路”来问义存。义存答:“苍天,苍天!”此僧不明其中的奥妙,询问文偃。文偃对他说:“三斤麻,一疋布。”字面的意思是三斤麻与一疋布。他们都没有从正面回答这位僧人的问题,但都暗示人生觉悟的道理就在自然日用之中。义存听说此事,对文偃表示赏识。
据《云门广录》卷下的〈游方遗录〉、《禅林僧宝传·云门传》等,此后文偃到其它地方行脚,曾先后参问浙中蕴和尚、共相和尚、岭中卧龙和尚、在雪峰长庆西院与长庆和尚参究禅语,又曾参谒洞岩、疏山、天童、信州鹅湖、江州陈尚书、归宗、乾峰、灌溪,最后投到韶州曲江县灵树寺如敏禅师的门下担任首座。在以上所列举的文偃参访的人中,参考《禅林僧宝传·云门传》及《景德传灯录》有关章节,卧龙和尚当是福州安国寺慧球禅师,嗣玄沙师备;长庆和尚当是长庆慧棱,嗣义存;洞岩或许就是洞山,大概是继良价之后在洞山传法者;疏山是匡仁,嗣洞山良价;天童是明州天童山咸启,嗣良价;信州鹅湖是智孚,嗣义存;归宗当是庐山归宗寺淡权,嗣云居道膺;乾峰是越州乾峰,嗣洞山良价;灌溪当是临济义玄的弟子灌溪志闲,灌溪本是寺名,在鄂州。此外,据《禅林僧宝传·云门传》,他还参谒曹山本寂(耽章),问“如何是沙门行”。从上述云门参访的人来看,他在出世传法之前接触的禅师除道纵、灌溪、如敏等人是马祖法系的人之外,很多是石头希迁法系的人,其中多是德山—雪峰法系和洞山—曹山法系的人。他游方的范围遍及现在的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广东等广阔地方。
灵树如敏(?—917),继承百丈怀海—(沩山灵祐)—西院大安的法系,先后受到南汉刘隐、刘岩(高祖)兄弟的钦重,赠以“知圣大师”之号。他在岭南传法达四十余年,名声很高。南汉高祖兴兵,常至此咨问凶吉。如敏请文偃为首座,对十分他的信任。有僧问如敏:“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他回避作正面回答,却反问僧:“忽然上碑,合著得什么语?”众僧对此作出种种回答,如敏皆不认可。他请人把文偃叫来,让他回答。文偃从容地说:“也不难。”但却不作进一步说明。在如敏的追问下,回答说:“有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但云:师。”如敏对此表示满意。在他们看来,用任何语言都不能准确地表述达摩祖师来华的用意,而借助一个“师”字却可以引发人们对解脱之道的无穷联想。当然,如果有人认为此一“师”字就是确实的回答,那也会被认为是陷入另一种执著。[122]
如敏在南汉高祖刚即位的乾亨元年(917)去世。去世前书写帖子藏在函中,嘱托弟子在南汉王到此寺时呈上。不久,南汉高祖果然因兴兵前来请教如敏示意吉否,得知如敏已死,询问他有何遗言。门人将函呈上。高祖开启取出帖子,见上面写着:“人天眼目,堂中首座。”[123]意思是希望由南汉王出面确定由文偃担任灵树寺住持。高祖于是命韶州刺史何希范按照禅林规式,请文偃继任灵树寺住持,并到州府说法。[124]
南汉乾亨七年(923)经奏南汉王批准,文偃率弟子到位于今广东乳源县的云门山另建新寺,经五年建成。南汉高祖敕寺光泰禅院之额,后改称证真禅寺,在南汉即将灭亡的大宝七年(964),后主又赐名改为大觉禅寺。
文偃虽直承如敏为灵树寺住持,但他此后一直奉雪峰义存为师,宣说雪峰的禅法,世人把他看作是雪峰的嗣法弟子之一。因他生前长期在云门山寺传法,他的禅系被称为云门宗。
南汉高祖对文偃十分信敬,并且给以优遇。南汉大有十一年(938)诏文偃到京城(广州)入宫说法。高祖问:“如何是禅?”文偃答:“圣人有问,臣僧有对。”高祖接着问:“作么生对?”答:“请陛下鉴臣前语。”实际是以不正面回答作为回答。据载,高祖非常高兴,决定授以最高的僧官——左右街僧录,他不表可否,实际是婉绝。高祖知他不喜欢荣禄,乃问:“放师归山可乎?”文偃表示高兴,“山呼万岁”。翌日,高祖赐以银钱、香药、盐贷等,并赐以“匡真大师”之号,送他回山。此后,“每年频降宣”,多次请他进京入宫说法。南汉中宗即位后,对文偃也很崇敬。在他即位的乾和元年(943),诏文偃入宫,经月供养,赐给六铢衣及香药、财物等,并赐御制塔额,预赐塔号为“宝光”,院号为“瑞云”。(《匡真大师塔铭》)南汉朝廷的支持,对云门宗的传播创造了十分有利环境。《匡真大师行录》说:“师自衡踞祖域凡二纪有半(按:此指从担任灵树寺住持开始),风流四表,大弘法化,禅徒凑集,登门入室者,莫可胜计。”[125]《匡真大师塔铭》说:“师一坐道场三十余载,求法宝者云来四表,得心印者叶散诸山。”到云门山参禅求法者最多时达千人之众。在南汉境内,云门宗是非常兴盛的。说:
宋朝余靖《武溪集》卷七所载的《韶州乐昌县宝林禅院记》
刘氏尤佞于佛,故曲江名山秀水、膏田沃野,率归于浮屠氏。
应当指出的是,南汉刘氏政权不仅崇信佛教,而且对儒家和道教也十分尊崇。
文偃于南汉中宗乾和七年(949)去世,年86岁。死前写下致中宗的遗表,其中有“忘餐待问,立雪求知,困风霜于十七年间,涉南北于数千里外,始见心猿罢跳,意马休驰”,是讲自己在到灵树寺担任首座之前,曾有17年的时间到南北各地行脚游方,参禅问道,最后才达到不为妄心情欲所动的境界。遗表还说自己深荷皇恩,“联叨凤诏,累对龙庭,继奉颁宣,重叠庆赐”。他在给弟子的《遗诫》中,说自己从住入灵树寺到迁居云门山,已过了30多年,常用祖师所传下来的道理教示门徙;要求弟子在他死后不要哭泣和穿孝服等,应按常规把寺院管理好。文偃的遗体按照他的遗言被封藏在方丈之中,后来即以此处为墓塔,南汉中宗赐以塔额。[126]南汉大宝六年(963)已是北宋建隆四年(十一月改元乾德),后主降敕地方官并派使者开塔将文偃的遗体迎奉到京,由僧官僧众将遗体移置于灵龛送入宫内,举行盛大的供养仪式,赠文偃以“大慈云匡圣弘明大师”之号。(《匡圣弘明大师碑铭》)
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卷二十三,文偃的主要的嗣法弟子有61人,其中有韶州白云子祥、朗州德山缘密、潭州南台道遵、韶州双峰山竟钦、岳州巴陵颢鉴、随州双泉师宽、益州香林澄远、襄州洞山守初等人,遍布于现在的广东、福建、江苏、四川、江西、湖南、湖北等省,昭示着云门宗的传播形势。
子祥,或作子庠,号实性大师,文偃生前曾付法于他,在韶州白云山传法。《武溪集》卷八所载《韶州白云山延寿禅院传法记》说他是云门的嫡传弟子,“实性”是南汉国主赐给他的号。他曾被南汉主迎入宫中说法,继他之后有志文、达正、云端、云福、惠龙、常简在白云山传法。[127]云门山在文偃死后由其弟子法球任住持,但由于后继者当中没有名师,不久便衰微了。
到了宋代,在香林澄远的法系出了雪窦重显(980—1052),因有《颂古百则》、《明觉禅师语录》而闻名;德山缘密的法系出了佛日契嵩(1007—1072),因著《辅教编》、《传法正宗记》等而为天下所重。云门宗曾相当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