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问正答,不从口里道”

(三)“正问正答,不从口里道”

认为佛、真如、佛性以及达到觉悟解脱的道理不是语言文字可以完全表述的,任何语言文字的表达都有局限性,都不能代表它们本身,是禅宗各派共同主张的。同样,各派各位禅师对此的说法也各种各样。比较起来,禅宗早期的禅师还经常从正面系统地讲述禅法,而越到后世的禅师越回避正面说法,流传下来的语录显得支离破碎,而且经常是词意含糊,不知所云。良价、本寂及他们的弟子也有不少这方面的语录,这里仅作极为简要的介绍。

《景德传灯录·良价传》记载:

师有时云:体得佛向上事,方有些子语话分。僧便问:如何是语话?师曰:语话时阇梨不闻。曰:和尚还闻否?师曰:待我不语话时即闻。僧问:如何是正问正答?师曰:不从口里道。[102]

所谓“佛向上事”或简称“向上事”是指成佛解脱之道。良价说只有对此道理有所体认才有可说的——说法。然而当有僧问何为“语话”(说话)时,他又回避解答,而且明确地表示“正问正答”是不能从口里说出的。唯其如此,所以他对于门下的弟子或参禅者提出的诸如“何为祖师西来意”、“出离之要”、“沙门行”等问题,皆避免正面回答,或用托词引开,或所答非所问。有人问他:“如何是古人百答而无一问?”“如何是今时百问而无一答?”他分别以“清天朗月”和“黑云叆叇”代过,也许表示的是今不如古的意思。不管怎样,他对禅宗内流行的面对百问而无一答的现象并不否认。本寂也是这样。有人问他:“具何知解,善能对众问难?”他答:“不呈言句。”问:“既不呈言句,问难个什摩?”他答:“刀斧斫不入。”(《祖堂集·曹山和尚传》)无语则无失。只要沉默不语,就可以应付各种质询问难。唐宋禅僧不少人运用这种方法来应付参禅者的提问,这在现存大量语录中可以得到充分证明。

如果绝对不语,自然也就没有大量语录留下。奥妙在于如何说,如何答。前面已经引述了一些良价、本寂的禅语,下面再举几个有趣的禅语:

《联灯会要》卷二十〈良价传〉载,良价一日在扇子上写了一个“佛”字,其师昙晟见到即写上“不”字,又感到不妥而改为“非”字,雪峰义存到此看到后将所有的字全部涂去。这样,从“佛”——“不佛”至“非佛”——空白,反映了三人对表述“佛”的不同见解。

有人用当年庞居士问马祖的话问本寂:“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答:“汝道洪州里许多人什么处去也?”(《景德传灯录·本寂传》)“不与万法为侣者”是指真如、佛性或法身之类的被认为是属于第一义谛的概念,一般认为不能用语言表述。当年马祖的回答是:“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景德传灯录》卷八〈庞蕴传〉)[103]示意不可能回答。本寂的回答语句不同,用意是相同的。是啊,有谁能把当年在洪州传法的马祖及其弟子的去处一一说清呢?

居遁出家后先后参谒过多位名师,皆未入悟,听说洞山“言玄格外,语峻时机”乃往造访,为其弟子。一日问洞山:“如何是祖师意?”答:“待洞水逆流则与汝说。”他听后“顿承玄旨”。道全在洞山时,一日问师:“如何是出离之要?”答:“阇梨足下生烟。”[104]对此虽可作出多种解释,但其中提示的一个重要意趣是解脱之道是不能用语言表述的。

良价在建昌泐潭寺听见初上座在向弟子说法时说:“也大奇,也大奇,佛界道界不思议。”他立即质询:“佛界道界即不问,且如说佛界道界是什么人?”初上座回答不出来,不知道自己说法有什么不得当之处(“争[怎]即不得”)。他提示他,可以引“教”中之“得意忘言”(按:出自《庄子·外物篇》)语句回答。初上座认为禅宗的人不应当引用外教的话,说:“犹将教意向心头作病在。”良价立即反唇相稽,说:“说佛界道界病大小?”初上座因此想不通而“迁化”(去世)。[105]说明良价不仅不是不语,并且注意利用儒道和禅宗之外的教派的语言来巧妙地表达。

良价有一天举出“直道本来无一物,犹未消(按:意为不值得,不配)得他钵袋子”之句(大意是,慧能即使能说出“本来无一物”的偈颂,也不配得到祖传的衣钵),让弟子在此后加上一个“转语”(相对应的禅语)。有位僧连续说了九十六个转语,良价皆不满意,直到最后加的转语,才得到认可。有一僧听说此事,连续三年给这位上座侍奉,请求他告诉当时加的是什么转语,但上座一直不说,最后生病,此僧说:“某甲三年请举前话,不蒙慈悲。善取不如恶取。”于是手持刀威胁上座说:“若不为举,即便杀却上座也。”在这种情况下,上座才说当初的转语是:“直饶将来,亦无处著。”(大概意为直到将来,也无执著处)[106]说明在洞山门下,为了能答出或得闻一个得当禅语是需下极大气力的,有的甚至以死相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