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雪峰义存

(二)雪峰义存

义存在禅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禅门五宗中有两宗——云门宗、法眼宗出自他的法系。关于他的事迹,王滔《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全唐文》卷八二六)记载较详,《宋高僧传》卷十二〈义存传〉即据此传而写。此外,《祖堂集》卷七、《景德传灯录》卷十五也有他的传记,另有明代林弘衍编的《雪峰真觉禅师语录》二卷,书后附有雪峰年谱,便于参考。

义存(822—908),俗姓曾,泉州南安县人。从祖父以来皆“友僧亲佛”。他12岁拜莆田玉涧寺僧庆元为师,留寺为童子,17岁出家。唐武宗灭佛,他束发著儒服隐居山林,到芙蓉山参谒宏照大师灵训,留在灵训身边。宣宗恢复佛教,他礼灵训为师。此后他北游吴、楚、梁、宋、燕、秦等地(即今长江南北广大地区及陕西等地),在幽州(治所在今北京西南)的宝刹寺受具足戒。此后“巡名山,扣诸禅宗”。(《雪峰碑铭》)曾在洞山良价处当饭头(管理伙食)。因机缘不契,义存离开洞山到武陵(朗州)德山参谒宣鉴,问:“从上宗乘(按:指禅宗),学人还有分也无?”宣鉴当头一棒,反过来问:“道什么?”他表示不理解,第二天又参问,宣鉴明确地对他说:“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雪峰语录》卷上)他由此省悟,在德山做过饭头。

咸通六年(865)义存与同学全豁(岩头)一起离开德山,曾游澧州的鳌山,听到全豁的“他后若播扬大教,一一皆从自己胸襟流出”的话大悟,此即所谓“鳌山成道”。(《雪峰语录》卷上)他俩与洞山的弟子文邃(钦山)为友,在没出名时曾各立志愿:全豁希望与一位垂钓者为友乘舟度过一生;文邃愿处在一个大州,“节度使与某为师”,穿锦袄,坐金银床,用镶有金银花的筷子,吃饭有排场;义存仅希望在十字路口建院,如法受到供养。(《祖堂集》卷七《雪峰传》)从中可以窥测当时禅僧的真实想法。

咸通九年(868)义存一度回到芙蓉山,不久应州刺史李景之请到西怡山建寺,此即后来的西禅寺。咸通十一年至乾符二年(870—875)义存在师伯行实的协助下,得到当地信徒和福州刺史、福建观察使韦岫的大力资助,在福州西边的象骨峰形胜之地建造寺院,名此山曰“雪峰”,禧宗皇帝赐寺额曰“应天雪峰寺”。乾符五年(878)黄巢起义军进军福州,似乎未对建寺造成影响。中和四年(884)陈岩为福州观察使,对义存也很信敬。僖宗闻奏,特赐“真觉大师”之号,并赐紫袈裟。从大顺二年至乾宁元年(891—894)义存再次游历吴越诸寺,此后回山。当时王审知占据闽越,后建闽国。义存对地方长官保持密切关系,在韦岫、陈岩任期内曾前后应邀到他们府上说法。[84]王审知当政及建立闽国后对义存特别尊崇,并曾从他受法。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去世,年87岁。义存名高当世,《雪峰碑铭》说:“凡四十年,东西南北之夏往秋适者,不可胜纪,而常不减一千五百徒之环足其趋也。”《祖堂集·雪峰传》谓其身边弟子常达1700人。(1)“尽乾坤是个解脱门”

义存向门下传授禅法也用各种方式反复启示达到解脱要靠自己,不要一味地向外追求。他反对当时在禅林已经流行的到处寻求名师传法的语录,然后聚徒贩卖的做法,称这种人是“嚼涕唾汉”。他曾上堂说:

三世诸佛不能唱,十二分教不能载,如今嚼涕唾汉争(怎)得会?我寻常向你道是什么,近前来觅答话处。驴年,识得吗?事不获己,向你与么道,已是平欺你了也。向你道,未入门已前早共你商量了也。还会吗?亦是老婆心也。省力处不肯当荷,但知踏步向前,觅言觅语。向汝道,尽乾坤是个解脱门。总不肯入,但知在里许乱走。逢人便问那个是我,还羞吗?只是自受屈。所以临河渴杀人无数,饭箩里受饥人如恒沙。莫将等闲,上座子。若实未得悟入,直须悟入始得,不可虚度时光。莫只傍家相邀,掠虚赚说误人。是阿谁分上事,亦须著些精彩好。菩提达磨来道:我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且作么生是诸人心,不可乱统,即便休去。自己事若未明,何处消得许多妄想,时中无汝安身处。便见凡见圣,有男女、僧俗、高低、胜劣,大地面前吵吵地铺沙相似,未曾一念暂返神光。流浪生死,尽劫不息,大须惭愧。(《雪峰语录》卷上)

大意是:解脱的道理归根到底是不能从佛经中得到答案的,想从我的答语中得到现成的答案也不可能(“驴年”意为不可能);有时我出于一种如同老妪的好心虽也讲些启示的话,我已经感到是对诸位的哄骗;解脱非难,本来是个人的事,但有人却自讨苦吃,到处寻觅别人的语句;实际上解脱之门存在于天下处处事事之中,并非存在于日常生活之外;但无数人对此却不知,到处向人打听何为自己(不知即心是佛),如何解脱,正好像站在河边等着渴死,守着饭笸箩活活饿死;应当老实自修自悟,不要用贩来的语句欺骗别人;对于当年达磨的“以心传心”的“心”也不能随意解释;不要时时思虑分别,自寻烦恼,而应自探心源,从烦恼中解脱。

有人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义存答:“自己分事作么生?”又有人问:“长大不语,群众何依?”他答:“但自救去!”意为觉悟解脱是自己的事,除了自己别人代替不了。他批评有人到处“问君问臣(按:曹洞宗有“五位君臣”),问佛问祖,问出身转身,问身前身后”,而竟“不识好恶老师,但知唱和,问着便答”。他要求“达磨子孙,不肯吃人嚼了饭”。(《雪峰语录》卷上)

义存不仅反对迷信用语言、造型表述或显示的佛、法身以及佛经等,而且常用极其粗鲁的语言来加以呵斥,目的大概是让人重视心中无形之佛吧。他曾说:

三世诸佛是草里汉,十经五论是系驴橛,八十卷《华严经》是草蔀头、抟饭食,言语十二分教是蛤蟆口里事。

是说佛不过是普通的庄稼汉,常用佛教经论好像是供人使用的拴驴橛,唐译《华严经》是如同遮阳光的草帽、充饥的团饭,用文字表述的各种体裁的佛经犹如池塘里的蛤蟆喧嚣不已的叫声。有人问:“如何是法身?”他竟回答:“虽是缘生,口不可咬屎橛也。”按照佛教教义,法身不是缘生,虽可随缘显现万物,但却永恒不变。他不仅把法身当作是普通的因缘和合的众生,而且竟说如同不能用嘴咬屎橛一样去谈论法身。(以上皆见《雪峰语录》卷上)一日,他分别问寺中的典座(掌食住之职)、藏主(掌图书):“三世诸佛在什么处?”或不作回答,或答:“不离当处常湛然。”他都不满意,让他们问他:“三世诸佛在什么处?”此时正好有只母猪从山上下来,他便指着母猪说:“在猪母背上。”(《祖堂集·雪峰传》)这好像是对佛法的亵渎,但在南宗的一些禅师看来,“佛”、“法身”等等不过是人们用语言表达的称呼,而不是永恒清净,贯通宇宙,与众生心性融为一体的的佛、法身佛。

义存对于学人提出诸如解脱、见性、出世等问题,也经常是以木棒相加,有时甚至打得当事者也莫名其妙。有僧到义存处礼拜,想不到被打五棒。此僧问:“某甲有什么过?”他不回答,又打他五棒。有僧问:“声闻人见性如夜见月,菩萨人见性如昼见日,未审和尚见性如何?”义存不作答,打他三棒;此僧又问,又加三棒。(《雪峰语录》卷下)到底棒下蕴含什么禅机,也许只有义存自己知道。

(2)应请传授闽王“佛法心印”

闽国是五代时期在南方和山西地区先后出现的十国之一。唐景福二年(893)出身农民家庭的王潮为福建观察使,据今福建地区。王潮死,其弟王审知(862—925)继任,为武威军(福州)节度使,累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邪王。后梁开平三年(909)被封为闽王,领五州,治所设于福州。《旧五代史》卷一三四〈僭伪列传〉称其在位“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后梁、后唐称臣进贡。他死后,几经内讧,经六主,天德元年(943)被南唐所灭。

王审知信奉佛教,对禅宗尤感兴趣。《雪峰年谱》载,乾宁二年(895)义存领僧众千人为他说法,他施舍钱30万为义存建造房屋20间,后又舍钱30万为寺院创建法堂、回廊、方丈等。光化二年(899)他请义存与弟子玄沙师备入宫“论佛心印”,问“诸佛并达磨所传秘密心印”及如何成佛。他听义存说法后“大起信心,便立大誓愿,志信受持,终无退志”。此后,又请义存与玄沙入宫,重排香案,请他们秘密为他传授“佛法心印”。在王审知请义存说法与传法的过程中,令内尚书三人隔帐作记录。现存《雪峰语录》卷下载有此记录,为我们研究唐末五代的禅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那么,义存应请向王审知讲述了些什么内容呢?

“见性方得成佛”。

对于闽王所问“达磨所传心印”及“如何成佛”等问题,义存始终围绕“见性成佛”这一主旨来谈。他说,达磨亲传只是一言,“转凡成圣,不是小小之事,悟即刹那间,不悟尘沙劫”;一切经论只是“一心”,“祖祖相传一心”,此心即“真性”;造寺、度僧、布施等修善功德,虽不能使人成佛,却可“得生天报,得福寿报”;强调“即心是佛,见性是佛”;一切烦恼从“妄想”生,若想“忏悔”,端坐念实相,如果“识取实相,自然成佛”。义存又说“真如”、“心”有种种名字:佛性、玄旨、清净法界身、灵台、真魂、赤子、大圆镜智、空宗、第一义、白净识。义存还借说法的机会劝闽王“为佛法主宰,于笔头下救护众生”。

观心自空,“即悟真实法相”。

在义存为闽王秘密传授“佛法心印”的过程中,用不同的语言向闽王开示“达磨法门”,重点是围绕着般若中观和佛性思想进行发挥,说“心”、“一心法门”、“法身”无形无相,是“大王本源自性天真佛”,也是“一念归空界”、“无心”、“大涅槃”、“一真法界”、“正因佛性”、“中道一乘”等等。如果通过观心,断除“妄想”幻相,体认“我心自空”,就觉悟真实法相,可以“速得成佛”。义存甚至干脆明白表示:“大王,即今既知,即今是佛”,此时一切智慧解脱法门、一切神通妙用“俱在大王心”,“本来自在,无有三界可出,无有菩提可成,大道虚旷”,是说闽王既然已经体认自性,那么可以说此时达到了佛的境界。又说从事布施等等善行,只是“助道之门”。

在义存向闽王说法和传法的过程中,看不到他在寺院向弟子和参禅者表现的那种所问非所答以及动辄施之以棒喝的做法,而是以毕恭毕敬的态度正面回答闽王的任何提问,并且还表示闽王“既知”达磨心法,“即今是佛”。应当说,义存的禅系在福建一带地区得到广泛传播是与当地军政官员和此后闽王的信奉、支持分不开的。从这里,我们再一次领略到当年道安所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道理。

据《雪峰碑铭》,义存的著名弟子有:在福州玄沙院的师备(宗一大师),在越州洞岩的可休,在信州鹅湖山的智孚,在泉州招庆寺的慧棱,在福州鼓山的神晏。《景德传灯录》卷十八、卷十九载义存有弟子56人。然而在后世最有名是云门宗的创始人韶州云门山的文偃禅师。在玄沙师备的门下出了罗汉桂琛,桂琛的弟子法眼文益是法眼宗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