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自然日用之中

(三)道在自然日用之中

什么是佛法?什么是解脱之道?什么是菩提(觉悟)?小乘大乘说法是有重大区别的,即使在大乘内部也存在不同的派别:般若中观(空宗)、法相唯识(有宗)和密教;隋唐形成的宗派也主张各异;经典著作成百上千,各种说法异彩纷呈。禅宗会通佛法,融汇空有,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心性理论。心性贯通宇宙,人人天生具有;性含万法,万法尽是自性。从所谓真谛的空义来说,心性空无形相,超言绝相,无名无字,“说似一物即不中”;从俗谛的有义来说,世界万有无一不是心性的显现,道无所不在,所谓触目是道,立处皆真;从中道不二法门来说,空有相即,垢净不二,众生与佛无根本差别。基于这种理论,禅宗名师在说法和接引学人时候有很大的自由,可以根据场合,针对学人对空、有二执的“迷悟”情况,或正面引导,或借助譬喻,或问东而答之以西,或借助于眼色手势,甚至施之棒喝。综合各家禅师公案语录,虽内容丰富,涉及很多方面,但都向参禅学人启示:解脱之道在生活日用之中,应当在觉悟自性上用力,探照自己本来面目、本地风光。

云门文偃以其独有的风格,也向门人和前来参学者宣示这个道理。让我们结合他的语录简要地加以说明。

若问佛法二字,东西南北,七纵八横,朝到西天,暮归唐土。虽然如此,向后不得错举。

弹指謦咳,扬眉瞬目,拈槌竖拂,或即圆相,尽是撩钩搭索。佛法两字未曾道着,道着即撒屎撒尿。

若言即心即佛,权且认奴作郎;生死涅槃,恰似斩头觅活;若说佛说祖、佛意祖意,大似将木槵子换却尔眼睛相似。[139]

是说佛法横贯东西,显现于各处,但很难用语言表述;即使借助眼色和某种动作、符号来表示佛法,启示觉悟之道,也相差甚远;其实佛法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拉屎撒尿,凡圣相同,譬喻生活日用);即使丛林中常说的即心即佛,生死即涅槃,以及所谓佛法祖意的言谈,也不能反映真正的佛法,只是相似于佛法罢了。

那么,应当如何表述佛法呢:

问:如何是正法眼?师云:粥里气。如何是三昧?师云:到老僧一问,还我一句来。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师云:东山水上行。问:乞师指个入路。师云:吃粥吃饭。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云:一佛二菩萨。

问:如何是一切法皆是佛法?师云:三家村里,老婆盈衢溢路。

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师云:佛前装香,佛后合掌。[140]

文偃所列举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热粥冒气,山下水流,吃粥吃饭,寺中塑的佛菩萨像,小村落中妇女满街,烧香拜佛……佛法并不远离人们的生活,佛法就体现在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里面,解脱的道路也在平日的行住坐卧和种种的行事之中。他在说法中曾说:

“诸和尚子莫妄想,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141]

这确实是不能再白的大白话了,也是大实话。但在他看来,真正的佛法不就是真真切切,明明白白,存在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吗?他有一天向众僧提出一语,说:“十五日已前不问尔,十五日已后道将一句来。”但一时之间无人回答得出。他代答说:

日日是好日。[142]

反映了他对自己的禅法,对生活是充满自信的。

“何为祖师西来意”是丛林常问的话语。对此,文偃的回答也有种种差别,例如回答:师、日里看山、没即道、青天白日呓语作么、山河大地……大意不过是说,达摩祖师西来传法的宗旨是不能用文字语言加以表述的,应当自己去心领神会。他对于“曹溪的旨”、“曹溪的的意”,即六祖慧能的禅法要旨也不作正面回答,也要门人自己去体会。

既然解脱之道就在生活日用之中,就应当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去寻求开悟之机,从个人立足处用力,然后直探心源,识心见性。文偃对门下徒众经常挂在嘴边的“超佛越祖”的言论十分反感,称之为“妄想”,加以斥责。在《云门广录》卷上有这样两段话:

见人道着祖师意,便问超佛越祖之谈,便问个出三界。尔把将三界来,有什么见闻觉知隔碍着尔?有什么声色法与汝可了?……除却著衣吃饭,屙屎送尿,更有什么事?无端起得如许多般妄想作什么!

来来,我更问尔诸人……我参禅学道,更觅个超佛越祖底道理。我且问尔,十二时中行住坐卧,屙屎送尿,至于茅坑里虫子,市肆卖买羊肉案头,还有超佛越祖底道理么?道得出来;若无,莫妨我东行西行。[143]

中心意思是说佛与众生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尘世间(包括“三界”、“声色法”)与出世间也不存在不可穿越的界限。既然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没有超佛越祖的道理,在丛林,在参禅学道之中,也不应寻觅超佛越祖的道理。当年六祖慧能说过:“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144]云门文偃的说法是符合慧能的主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