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净觉略传

(一)净觉略传

《楞伽师资记》的作者净觉(683—?),在一般佛教史书中无载。据其《楞伽师资记》的自序和从敦煌文书中发现的他的《注般若心经》前面所载的李知非的〈略序〉,以及唐王维《大唐安国寺故大德净觉师碑铭并序》(载《全唐文》卷三二七),可以对他的生平有个大致的了解[14]

净觉,俗姓韦。李知非的〈略序〉说其祖是“逍遥公”之后。北周韦夐(502—578),京兆杜陵(治所在今西安市南)人,是北周名将韦孝宽之兄,周明帝赐号“逍遥公”。曾奉周武帝之命辨佛、道、儒三教的优劣,认为“三教虽殊,同归于善,其迹似有深浅,其致理如无等级”,乃著《三教序》奏上,帝览而称善(《北史》卷六四本传)。武则天时任司属卿(宗正卿)的韦思谦,“其先自京兆南徙,家于襄阳”(《旧唐书》卷八八本传),就是韦夐的事裔。其子承庆、嗣立皆在武则天、唐中宗时受到重用。《旧唐书》卷八八〈韦嗣立传〉记载,“嗣立与韦庶人宗属疏远,中宗特令编入属籍,由是顾赏尤重”,曾亲自造访嗣立在骊山建的别墅,书写诗序,赐绢二千疋,并封嗣立为“逍遥公”。《通鉴》卷二百九记载,因为周嗣立与韦夐同族,赐爵“逍遥公”,并指出嗣立是“皇后之疏属”。这里提到的“韦庶人”就是唐中宗的皇后韦氏,因效仿武则天垄断朝政,毒死唐中宗,在唐隆元年(710)被李隆基(后即位为玄宗)率兵所杀,被贬为庶人。韦承庆、韦嗣立之子皆见史传,并没有出家为僧者。因此,净觉或是他们的孙辈,或是属于被韦后树为亲族的另一韦氏家族的人。王维的《碑铭》说净觉是“孝和皇帝庶人之弟”,大概不是亲弟,而是“宗属疏远”之弟。然而在韦后专权之时,“树用亲党,广纳货赂”,沾亲带故者自不必说,甚至“臧获屠贩之类,累居荣秩”(《旧唐书》卷五一〈韦庶人传〉),净觉受到封赏是完全可能的。

净觉是在唐中宗复位不久之时,为了回避韦后的恩崇才出家为僧的。王维《碑铭》说:

中宗之时,后宫用事,女谒浸盛,主柄潜移。戚里之亲,同分圭组,属籍之外,亦绾银黄,况乎天伦。将议封拜,促尚方铸印,命尚书使备策。诘朝(按:意为翌日早晨)而五土开国,信宿(按:间为连宿两夜)而驷马朝天。禅师叹曰:昔我大师尚以菩提释位,今我小子欲以恩泽为侯。仁远乎哉,行之即是。裂裳裹足以宵遁,乞食糊口以兼行,入太行山,削发受具,寻某禅师故兰若居焉。

李知非的〈略序〉说:

其禅师年二十三,去神龙元年在怀州太行山稠禅师以锡丈解虎斗处修道。居此山注《金刚般若理镜》一卷。其灵泉号般若泉也。看来这两个记载说的是同一个时间的同一件事。神龙元年(705)一月中宗复位,此后才有韦后重用亲党之事。净觉因为是与韦后属于同族,被韦后认作是弟,在将要受封为侯的前一天,认为因皇后的恩泽而受封是不仁的事,便匆匆忙忙离家出走,到太行山脉地属怀州(治所在今河南沁阳)的地方剃发受戒出家,在北齐僧稠(480—560)曾住过的地方修行,在此注《金刚般若理镜》一卷(此书已经不存)。《续高僧传》卷十六〈僧稠传〉记载,北齐文宣帝天保三年(552)为僧稠在邺城西南80里龙山的南边建云门寺;此传又引《云门象图》说,僧稠具有神奇的法力,“解哮虎之斗情,禁稍养之深毒”。可见,净觉修行的地方就是属于太行山脉的龙山的云门寺旧址,在今河南安阳县西南的宝山。

神龙元年(705)净觉年23岁。据此,他当生于唐高宗永淳二年(683)。大概从北周逍遥公韦夐以来,韦氏家族就信奉佛教。净觉在出家之前,已经奉佛学禅了。据《楞伽师资记·序》的记载,武则天大足元年(700),净觉在东都洛阳从神秀禅师受禅法,“开示悟入,似得少分。每呈心地,皆云努力”。四年后,神秀去世。由此可知,净觉到太行山出家为僧以前,已经从神秀接受北宗禅法。

太行山的“灵泉”(般若泉,当与《楞伽师资记》的“太行山灵泉谷”为同地),距洛阳不远。净觉有时也离开此地回到洛阳。《楞伽师资记》的自序说:

有安州寿山大和尚讳赜,俗姓王,太原祁县人也。因高祖作牧,生瞻云梦之泽,是蕲州东山忍大师传灯弟子也。……大唐中宗孝和皇帝景龙二年,有敕召入西京。便于东都广开禅法。净觉当即归依,一心承事,两京来往参觐,向经十有余年,所承心地,寻已决了。祖忍大师授记曰:安州有一个,即我大和尚也。

李知非的〈略序〉说:

净觉……先是荆州秀大师门人,复是洛州嵩山禅师足下,又是安州寿山赜大师传灯弟子。古禅训曰:宋太祖时,求那跋陀罗三藏禅师以《楞伽》传灯,起自南天竺国,名曰南宗。次传菩提达摩禅师,次传可禅师,次传粲禅师,次传蕲州东山道信禅师,远近咸称东山法门也。次传忍大师,次传秀禅师、安禅师、赜禅师。此三大师同一师学,俱忍之弟子也。……其赜大师,所持摩那袈裟、瓶钵、锡杖等,并留付嘱净觉禅师。比在两京,广开禅法,王公道俗,归依者无数。

弘忍的著名弟子有11位,其中的潞州法如、荆州神秀、安州玄赜、嵩山慧安(老安、道安)、资州智诜和南宗的创创始人慧能等人最有名。净觉在景龙二年(708)师事玄赜之前除从神秀受传禅法,还师事过嵩山慧安,即上面引文中的“嵩山禅师”。净觉的思想是深受他们的影响的。

嵩山慧安(582—709)从弘忍受法时年龄已经70多岁,所以被人称为老安。他在离开弘忍后曾游历终南山、滑台。久视元年(700)与荆州神秀、安州玄赜、随州玄约一起应武则天诏请入京接受供养。慧安经常住的地方是嵩山少林寺、会善寺。在神秀去世时(706年),他曾回家乡荆州,去过当阳玉泉寺。此年受唐中宗赐的紫袈裟,并应请入京受供养三年。慧安的禅法虽属北宗,但与神秀有所不同。据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剑南成都府保唐寺无住(714—774)禅派的禅法就可追溯到慧安。原来慧安有一个在俗的弟子叫陈楚章,授禅法给无住;后来无住又从无相(金和尚)受法。但无住的禅法与无相的禅法不同,主张“教行不拘而灭识”,即不要一切修行仪式,认为诵经礼佛皆属“妄想”所为,说“起心即妄,不论善恶”。无住一派的人所撰述的史书《历代法宝记》说陈楚章“说顿教法”。南宗的坦然、怀让都曾到嵩山参问过慧安。怀让是受到慧安的启发而南下师事慧能的。可以认为,慧安的禅法是比较接近南宗的顿教禅法的。[15]

玄赜,生平不详。从《楞伽师资记》的记述来看,是弘忍生前比较器重的弟子之一。弘忍死前曾对他说,在他死后,“汝与神秀,当以佛日再晖,心灯重照”,可见寄托之深。著有《楞伽人法志》,记载自古以《楞伽经》作为禅法指导思想(心要、禅要)的高僧事迹和主张。原书久佚,因为净觉的《楞伽师资记》是在此书的基础上写的,从此书的引用可以看到它的部分内容。净觉在从景龙二年(708)到开元六年(718)在他的门下10多年,并从他受传衣钵成为嗣法弟子。

在净觉师事玄赜的十余年间,除往来于长安、洛阳两京之外,还曾回到太行山的灵泉谷。此书记载:“唐朝荆州玉泉寺大师讳秀,安州寿山寺大师讳赜,洛州嵩山会善寺大师讳安,此三大师,是则天大圣皇后、应天神龙皇帝、太上皇,前后为三主国师也。”这里的“太上皇”是唐睿宗,他自尊为“太上皇”是在先天元年到开元四年去世为止(712—716),死后才有“睿宗”庙号。《楞伽师资记》的署名是“东都沙门释净觉居太行山灵泉谷集”。据此,可以确定《楞伽师资记》是净觉师事玄赜期间,在前述四年(712—716)之间的某一时期回到太行山的灵泉谷撰写的。

开元十五年(727),金州(治所在今陕西安康)的司户尹玄度、录事参军郑暹等邀请净觉到金州注释《般若心经》。在这期间,金州长史(当地最高长官)、“皇四从伯”(玄宗的四从伯父)、中散大夫李知非也常向净觉问法受教。在净觉注释《般若心经》结束之时,他还特为此书作序。在序中介绍了净觉的简单生平,提到北宗所传的从菩提达摩到弘忍以及神秀、慧安、玄赜的禅宗传承世系,与前述《法如行状》和杜朏《传法宝纪》的禅宗传法世系是一致的。

净觉的《楞伽师资记》是在继承玄赜《楞伽人法志》的基础上写的,通过介绍从求那跋陀罗、菩提达摩到弘忍、神秀等人的事迹,主要弘传达摩《二入四行论》的道信、弘忍的重视坐禅、观悟自心的禅法。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的《注般若心经》当中有很多接近南宗顿教禅法的思想,可能是直接受到慧安禅法的影响。如前所述,慧安的禅法是带有顿教禅法的倾向的。《注般若心经》通过对般若中观思想的阐释,主要表达了如下的观点:(一)对世界和一切观念、言教彻底否定;(二)认为“空无所得”是最高的认识境界;(三)出世与入世相通,提出“生死性即涅槃”[16]。综观全文,净觉主要发挥般若空论和涅槃佛性论的思想,在论述中又将二者自然沟通,最后的落脚点是讲烦恼即菩提,生死涅槃相即不二。在释文中他还引用了《法华经》、《华严经》、《维摩经》、《楞伽经》和《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以及《肇论》、《三论玄义》等。此外,以《安心论》的名称也引用了达摩的《二入四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