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会与慧能
神会(684—758),俗姓高,襄阳(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人。自幼学习《五经》,后来自读《老子》、《庄子》,从中受到很大启发。从读《后汉书》得知佛教的事情,开始对佛教产生兴趣,后投襄阳国昌寺颢元法师之门出家,在这里习学佛教经典(《宋高僧传》卷八本传)。禅宗北宗著名禅师神秀从唐仪凤(676—679)年间直到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应诏入洛阳宫中传法之前,主要在襄阳南边的荆州当阳的玉泉寺弘布北宗禅法。据唐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神会曾在玉泉寺神秀门下修法三年,在神秀应诏赴洛阳之时,他南下曹溪投到慧能的门下学习南宗禅法。此后,他一度到长安受具足戒,景隆(707—710)年间又回到曹溪从慧能学法,直到先天二年(713)慧能去世(按:此据《景德传灯录》卷五)。当时神会年仅30岁。据《六祖坛经》,神会是慧能的十大弟子之一,也是其中比较年轻的弟子,敦煌本《六祖坛经》称神会是“神会小僧”。
敦煌本《六祖坛经》记载神会初到曹溪时与慧能论禅和自性的谈话,从中可以看到神会很善于领会慧能禅法理论的要旨。
又有一僧名神会……问言:和尚坐禅,见不见?
大师起,把打神会三下,却问神会:吾打汝,痛不痛?
神会答言:亦痛亦不痛。
六祖言曰:吾亦见亦不见。
神会又问大师:何以亦见亦不见?
大师言:吾亦见者,常见自过患,故云亦见;亦不见者,不见天地人过罪,所以亦见亦不见也。汝亦痛亦不痛如何?
神会答曰:若不痛,即同无情木石;若痛,即同凡夫,即起于恨。
大师言:神会,向前见不见是两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来弄人!
神会礼拜,更不敢言。大师言:汝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心悟自见,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慧能见否?吾不自知,代汝迷不得。汝若自见,岂代得我迷?何不自修,乃问吾见否?
在慧能的禅法思想中,主张既要分辨任何事物的两个互相对立的方面,如常与非常,善与非善,净与垢等,又要把握统一对立双方的不一不异的“实性”(称“无二”的“实性”亦即佛性),这样才算达到觉悟。神会问慧能坐禅“见不见”,本身包含着对慧能的一种试探,如果简单地回答“见”,或回答“不见”,都会被看做是偏颇一边的“边见”,都是宥于现象世界(“生灭法”)的世俗见解,无论是从般若中观学说,还是从涅槃佛性学说,都是不被允许的。慧能用中道“不二”的观点作了回答,并且有针对性地指出:“见不见是两边,痛不痛是生灭”,意为应当回答“亦见亦不见”或“非见非不见”;“亦痛亦不痛”或“非痛非不痛”,这样才是符合事物自性(不二“实性”)的见解。当然,还可以对见与不见,痛与不痛作出各种具体解释,例如慧能说“见”是见自己的过错,“不见”是不见“天地人过罪”,此外也可以作出别的解释,但“亦见亦不见”结论是不可改变的。慧能又批评神会说:“汝自性且不见,敢来弄人!”要他自己识心见性,自修自悟。神会当即领悟,从此在慧能身边学习禅法。
大约成书于唐建中二年(781)的《曹溪大师传》[18]中记载慧能说法:“我有法,无名无字,无眼无耳,无身无意,无言无示,无头无尾,无内无外,亦无中间,不去不来,非青黄赤白黑,非有非无,非因非果……此是何物?”神会回答:“此是佛之本源。”慧能问:“何是本源?”神会回答:
本源者,诸佛本性……佛性无名字,因和上问,故立名字。正名字时,即无名字。
慧能打神会三下,至夜间,
大师问沙弥:我打汝时,佛性受否?答云:佛性无受。大师问:汝知痛否?沙弥答:知痛。大师问:汝既知痛,云何道佛性无受?沙弥答:岂同木石!虽痛而心性不受。大师语沙弥曰:节节支解时,不生瞋恨,名之无受。我忘身为道,踏碓直至跨脱,不以为苦,名之无受。汝今被打,心性不受。汝受诸触如智证,得真正受三昧。
“沙弥”指神会。原书将此事载于慧能正式削发出家的唐仪凤元年(实为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地点是广州制旨寺(法性寺),当是此书作者误记。当时神会尚未出生,岂能听慧能说法。以上所引是佛性问题。慧能明确地表示佛性无形无象,无来无去,本来没有名字,但却是“佛之本源”。人人皆有此佛性,它超越于人的感官之上,当人受到外来的刺激时,它本身没有痛痒感受。实际是把佛性当成是主宰肉体的神性(灵魂),认为是达到觉悟解脱的内在精神依据,但又认为对它不可执著。神会的回答与慧能的见解一致,受到慧能的尝识。
这段记载后来被元代德异本、宗宝本《六祖坛经》吸收,但文字有所变动,并有慧能批评神会“只成个知解宗徒”的话。
在唐代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中也载有神会初见慧能的话,说是引自《祖宗传记》。曰:
和尚问:知识远来,大艰辛。将本来否?答:将来。问:将有本,即合识主。答:神会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大师云:遮(按:即‘这’)沙弥争敢取次语。便以杖打。神会杖下思惟:大善知识历劫难逢,今既得遇,岂惜身命!
宗密的《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祖堂集》卷三所载略同,大概取自同一来源。其中的“无住为本”最早见于《维摩经》的〈观众生品〉,说“身”为善与不善之本,“欲贪”为身之本,“虚妄分别”是欲贪之本,“颠倒想”是虚妄分别之本,而“无住”是颠倒想之本,“无住则无本……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大意是说,从“无住”这一本源,产生世俗认识,再产生世俗情欲要求,然后才有世俗生活和道德规范,并形成世俗世界……此即从“无住本立一切法”。那么,什么是“无住”呢?在般若理论中它与“无生”、“空”、“本无”、“毕竟空”等大体是一个意思,既是大乘佛教所说的宗教本体,又是一种与此本体相应的精神境界。据说达到至高的觉悟境界必须体认“无生”、“无住”,故它又与“诸法实相”、“法性”、“佛性”等概念相通。神会所说的“无住为本”与《六祖坛经》所载慧能所说“无住为本”的含义在大体上是一致的,大概是说:对客观外界,对精神的和物质的生活、修行活动等,都没有任何一种价值判断、心理趋向或追求,没有特定的观念和愿望。《金刚般若经》是南宗特别推崇的一部经,其中讲大乘的修行者(菩萨)要达到觉悟应当离开“一切相”,“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说应在不执著任何心、物的条件下而形成觉悟心、清净心。
神会所说的“见即是主”,是说“知见”、“知解”、“真知”是达到觉悟的依据。实际上,这个“见”就是神会后来传法中强调的“知”,是与所谓“真如”、“佛性”相契合的认识;因为这种认识在本质上是超言绝相的,也称之为“无所得”。《南阳和尚问答杂徵义》(石井本《神会语录》)记载神会如下一段话:
本自性清净,体不可得故。如是见者,即是本性;若人见本性,即坐如来地……如是见者,谓无所得;无所得者,即是真解脱……如是知者,即是如来应供正遍知。
有了与真如自性相契合的认识,就在精神上达到觉悟解脱的境界。神会重知解,说“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宗密《禅源诸铨集都序》卷二)。
敦煌本《六祖坛经》记载慧能死前法海等弟子都悲泣,唯有神会表情宁静,也不悲泣。慧能对此表示赞许,说:“神会小僧,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余者不得。”所谓“善不善等”,是对善、不善采取不二的态度,并且按照“无念”、“无住”的原则,不因善而追求,不因不善而弃舍;如此也可以不受来自外界的利害得失的左右和影响,做到“毁誉不动”。神会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对于慧能的死自然能够冷静对待,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感情。
据以上所述,神会在慧能门下的时候,已经开始形成他以后的禅法思想的一些主要内容,如佛性为“佛之本源”、“不二”的思惟方法以及“无住为本”、重知见、“佛性无受”等。从他以后传法的内容和常用的概念来看,他是深受慧能的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