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教法门和“识心见性”
慧能的禅法理论有两大理论来源:一是大乘般若中观学说,他经常引用的经典有《摩诃般若经》、《金刚般若经》和《维摩经》(《净名经》);二是大乘涅槃佛性学说,常引用的经典有《大涅槃经》。他从般若学说吸收空观本体论和观察思考问题的方法论——二谛论和不二法门;从涅槃佛性学说中吸收人人皆可成佛的佛性论,然后巧妙地将二者加以变通融合,构成自己的禅法体系。
在《六祖坛经》记载慧能向信徒授无相戒之后,又向信徒说“摩诃般若”之法。这一部分占有相当大的篇幅。
慧能讲般若,是把般若之智和佛性,把空观和心性之有,密切结合起来。般若学说讲诸法性空,一切皆空,否定世俗世界和一切世俗认识的真实性。既然世界上一切皆具有“空”的本质属性,“空”体现在一切万有之中,那么,这实际在逻辑上便赋予“空”以世界万有的普遍性的基础的性格。慧能继承从达摩以来的禅法,也把“心”看作是世界万有的本体和本源。于是,慧能在向信徒讲般若佛法时,很自然地把般若学说所说的“空”与心性等同起来。他说:
何名摩诃?摩诃者,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一切人及非人、恶之与善、恶法善法,尽皆不舍,不可染著,犹如虚空,名之为大。此是摩诃行。
因为人们对周围世界和人际关系的印象与看法是由心决定的,一切善恶也由心决定,所以可以说“万法尽是自性”;但心并不因为不舍离一切而受到“染著”,这样,它又如同“虚空”。因此,空不是空外境,而是指心的一种超然于万物之上的境界。慧能对于专修空观禅定的做法是持批评态度的,认为这样做无异是“落无记空”(“无记”,意为不可判断);对那种只是“口念”或“空心不思”,而不按照般若学说认真修行的人,也作了批评。
慧能教导信徒把般若智慧贯彻应用到日常的思虑之中。他说:
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当念时有妄,有妄即非真有(智慧)。念念若行,是名真有(智慧)。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善知识,即烦恼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
这是说,在日常生活中是可以达到认识的飞跃的,只要一念觉悟,就可现实成佛。凡夫与佛之间,没有绝对不可逾越的界限,关键在于是“迷”还是“悟”,普通的凡夫如果一念觉悟,便可立即成佛。所谓“即烦恼是菩提”,是说修行不必远离现实生活,虽在现实的充满烦恼的世俗生活当中,也同样可以达到觉悟。这一点是慧能顿教禅法的特色之一。他说:
迷人问于智者,智人与愚人说法,令愚者悟解心开。迷人若悟心开,与大智人无别。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
在这里进一步强调智者与愚者、佛与众生没有根本差别,关键是悟与不悟。
那么,什么是悟呢?慧能明确地说“识心见性”是悟。慧能的解脱论就是以此为归结的,可以说这是对南宗禅法的画龙点睛之笔。他说:
般若常在,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莫起杂妄,即是真如性。用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
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闻真顿教,不假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一切邪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
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善知识,一悟即至佛地。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这几段话的大意有二:一、人人皆具有佛性本心,它本来清净,但被世俗“妄念”所掩覆,不得显现;二、借助般若智慧观想主客观世界,促使各种执著妄念(情欲、世俗观念)断灭,体认自己的本有佛性,即可在精神上达到与真如佛性相契合的清净超脱(无念,无忆,无著)的境界,就是“一悟即至佛地”。他在这里,把“见性”、“无念”以及“般若三昧”(意为智慧禅定)等概念等同起来,是因为它们都是与所谓真如佛性相契合的状态。“见性”是体悟真如;“无念”是契合真如的无为清净的精神状态;“般若三昧”是领悟真如,获得智慧的禅观境界。
慧能所说的“一悟即至佛地”,是顿时豁然开悟,是顿悟。他在讲述自己当初从弘忍禅师受法,“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之后,向信徒表示,他想将此教法流传后代,“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令自本性顿悟”,所强调的是从自心顿悟,而不是顿悟外在的东西。
慧能虽主张顿悟,但他又表示,佛法本身没有顿渐之分,只是人领悟佛法的素质有利钝之别。“迷自渐劝,悟人顿修”,是说没有领悟自心本有佛性的人,应当循次勉力,而一旦体悟自性,便可顿修成佛。弘忍死后,神秀及其弟子普寂等人相继在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北方广大地区传播北宗禅法,影响很大。北宗禅法主张观心看净,“时时勤拂拭”,渐次达到觉悟。当时人们看到慧能、神秀的禅法不同,称“南能北秀”。在《六祖坛经》中有这样一段话:
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顿渐?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这段话与前述慧能的见解是一致的。
慧能虽然主张自修自悟,但并不否认师友教诲的重要性。他曾表示:
若不能自悟者,须觅大善知识示道见性。
何名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识,是大因缘。所谓化道,令得见性。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若自悟者,不假外求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
“善知识”意为善友,即通晓佛法的师、友。慧能认为,在一个人自悟之前,必须有通晓佛法的师、友给予指点,使自己懂得本有成佛的内因——佛性;而在一旦领悟这个道理之后,就应当靠个人自修自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