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乘禅法著作
大乘佛教虽有严厉批判小乘佛教的内容,但实际上并不完全否定小乘佛法的一切方面,例如对小乘的戒律、禅法等就是如此。然而大乘佛教在对小乘佛教原来的某些部分进行利用时,总要依据大乘教理进行新的解释和发挥,增加新的内容。
大乘佛教虽也有冠以“三昧”、“观”的字样的禅观著作,但其禅法主要见于大乘佛教的各类经典之中。大乘禅法名目繁多,其中有相当大的部分仅仅具有理论的象征意义,真正可以付诸实践的禅法并不太多。大乘佛教主要经典《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解深密经》等等经典和属于大乘不同派别的论书,都在经文的适当场合讲述以观想不同义理的禅法,或观诸法性空,或观诸法实相,或观中道之理,或观万法唯识,或观佛(特别是观阿弥陀佛)等。
大乘佛教一般并不要求遵循固定的程序和方法进入禅定,有的经典甚至还批评按照小乘禅法的程式入定的做法。例如,《维摩诘经》卷三〈弟子品〉载维摩诘居士对坐于林中打坐的舍利弗说:“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是说坐禅不必采取坐相,修持禅定不必遵循特定的仪规,对身心没有特别的要求;即使修持最高的禅定(灭尽定)也与平常的起居行为不相妨碍;修持佛法不离平常生活,也是禅定;这种坐禅既不要心向内集中,又不要求向外分散;对于各种见解不作分辨而修持全部佛法;在保持现有的情欲烦恼的状态下就可以达到涅槃解脱,是大乘所要求的禅定。这里贯穿着大乘佛教的相即不二的思想。当然,也有大乘禅法仍然要求遵循传统的小乘禅法的程序入定,但对观想的内容提出要求,或观空,或观佛等等。
下面仅对几种影响较大的大乘禅观著作略作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