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和尚从谂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廷承认安史的旧部田承嗣、李宝臣、李怀仙分别任魏博镇、成德镇、卢龙镇节度使。此即有名的“河朔三镇”。三镇名为唐朝藩镇,实为父子世袭的独立王国,各拥重兵,自署文武官员,所收赋税不上缴朝廷。由于三镇统治者内部的争夺和藩镇之间的兼并,到唐末时,三镇的节度使已经几度改换门庭,但三镇的独立性质没有改变。
赵州,在唐属河北道,治所在今河北省的赵县。赵州归成德镇管辖。成德镇又名恒冀、镇冀、成德军,唐末称武顺道,治所设在恒州(按:后改镇州,在今河北正定),辖境屡有变动,但长期辖有恒州、冀州、深州和赵州。在李宝臣之后,经历王武俊及其子孙,王廷凑取得这一地区的统治权,拥有“检校右散骑常侍,镇州大都督长史,成德军节度、镇冀深赵等州观察使”等头衔。到五代初期为止,据有此地的皆是王廷凑的子孙。他们名字和在位的时间是:王元逵,834—854年;王绍鼎,854—857年;王绍懿,857—866年;王景崇,866—883年;王镕,883—921年。王景崇受封赵国公、常山王,王镕继后,唐末依附于朱温,朱温建后梁称帝,封之为赵王。[76]从谂在赵州传法时,经历了从王绍懿、王景崇至王镕三代,从现存史料看,他特别受到王镕的崇信和支持。
唐武宗限制佛教发展,会昌五年(845)下令灭佛,毁寺4600余所、招提兰若4万余处,命僧尼26万多人还俗,收良田数千(或应为数十)万顷、奴婢15万人。(《通鉴》卷二四八)然而武宗的灭佛令在河朔诸镇竟受到抵制,没被实行。日本天台宗求法僧圆仁(794—864)当时正滞留中国,所写《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记述了此事,说“唯黄河已北,镇、幽、魏、潞等四节度,元来敬重佛法,不拆舍,不条流僧尼。佛法之事,一切不动之。”因此这些地区的佛教能够持续得到发展。镇州节度使管辖的范围内,临济义玄创立临济宗,从谂盛传洪州禅法,应当说与这个社会背景是有密切关系的。
从谂(778—897),俗姓郝,后因久在赵州,被称为赵州和尚。曹州(治所在今山东曹县西北)郝乡人,或云青州临淄(在今山东淄博东北)人。[77]幼年在本州龙兴寺出家,听说普愿之名,便到池阳(今安徽贵池)的南泉山投在普愿禅师的门下参禅,因善于体悟心法禅机受到普愿的赏识。曾问:“如何是道?”普愿答:“平常心是道。”问:“还可趣向不?”普愿答:“拟向即乖。”并且告诉他,“道”既不属于“知”,也不属于“不知”,在解释中说“知”属于一般人“妄觉”,而“不知”是回避对事物作判断的“无记”,若是“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虚豁,岂可强是非也”。[78]从谂当即悟理,便至嵩山琉璃坛受戒。此后又回到南泉从普愿受法。他在离开南泉后参访各地,说:“七岁童儿胜我者,我即问伊;百岁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他。”(《古尊宿语录》卷十三)直到80岁时(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才到赵州城东离著名的赵州石桥十里的观音院居住传法。当时正值王绍懿继任成德军节度使不久,此后经王景崇是王镕。这后二者都称王。现存史料中与从谂密切往来的“镇府大王”、“镇州大王”、“大王”、“赵王”当是指他们二人,而更多的是指王镕。
唐末,藩镇之间兼并战争加剧,成德镇自然也在藩镇的争夺之中。唐昭宗景福元年(892)以太原为中心据点的李克用率兵攻赵州,占领赵州所属临城,又攻元氏、柏乡二城,卢龙节度使李匡威(所谓“河北燕王”)从幽州率兵来救。此后李匡威又两度率兵助王镕对抗李克用,最后因其弟趁机夺取幽州,便住在镇州,后为王镕部下所杀。
在《古尊宿语录》卷十三〈赵州语录并行状〉中对此有所反映:“因河北燕王领兵收镇府,既到界上,有观气象者奏曰:赵州有圣人所居,战无不胜。”在人告诉说观音院有禅师“年腊高邈,道眼明白”。王镕便与李克威同往观音院,从谂继续打坐不予理会。李克威问:“人王尊耶?法王尊耶?”从谂回答:“若在人王,人王中尊;若在法王,法王中尊。”李克威表示同意。此后从谂应请向二人说法。“二王稽首赞叹,珍敬无尽”。后来,王镕特地请从谂到镇州说法并给予优遇,他的部下有人施舍房屋改建真际禅院供从谂居住。李克威也曾从幽州派人给他献衣。赵王晚年“好事佛及求仙,专讲佛经,受符录,广斋醮,合炼仙丹”,不理政事,终于被部下所杀。(《通鉴》卷二七一)从谂经常为赵王说法,受其供养。有人问:“和尚受大王如是供养,将什么报答?”他回答:“念佛。”看来他对于赵王及其周围的臣僚主要是用他们便于理解的念佛和修积功德一类的说教来应付的。从谂对待赵及其臣僚有自己一套做法,赵王来访,他不下禅床,而对赵王部下人来,却出门迎接。他解释说:“老僧这里,下等人来,出三门接;中等人来,下禅床接;上等人来,禅床上接。”(以上见《古尊宿语录》卷十三、卷十四并参见《景德传灯录》卷十)
从谂在赵州传法40年,于唐乾宁四年(897)去世,年120岁。后谥“真际大师”之号。从谂的禅法为世人所重,《景德传灯录·赵州和尚传》谓:“师之玄言布于天下,时谓赵州门风,皆悚然信伏矣。”[79]现存《赵州真际禅师语录并行状》二卷,载《古尊宿语要》和《古尊宿语录》卷十三、卷十四。[80]《祖堂集》卷十八、《景德传灯录》卷十的〈赵州和尚传〉当中也载有从谂的禅法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