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密的禅宗著作
宗密关于禅宗的著作有《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禅源诸诠集都序》,在《圆觉经大疏钞》、《圆觉经略疏钞》中也有部分章节记述禅宗的内容。
(1)《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
《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不是原书名。《宋史》卷二〇五〈艺文志〉载《裴休拾遗问》,一卷。原书于国内久佚。日本学者1979年于名古屋真福寺发现13世纪据宋刊本的写本。题目下的右侧有小字附题:“释萧相公见解、答史山人十问、答温造尚书(所问——按:此二字原本缺)。”在“答山南温尚书所问”之后,有尾题:《裴休十遗问》。在史山人的第十问之后,题曰:“长庆四年五月日,史制诚谨问”。可见,“史山人”名史制诚,是在长庆四年(824)向宗密询问禅法的。在释答裴休、萧俛、史山人、温造四人的询问中,以答裴休所问的篇幅最长。[94]宋慧洪《林间录》卷上称此书为《圭峰答裴相国宗趣状》或《草堂禅师签要》。在真福寺本发现之前,近代从日本日莲宗大本山妙显寺发现一本,仅有答裴休所问部分,校订后收在《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一五函。据新发现的《裴休拾遗问》,《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是借用原书之中的从达摩至荷泽宗法系历代祖师传承图谱的名称。朝鲜禅僧知讷在1209年曾抄录此书所述诸宗禅法及论证诸宗禅法浅深部分,又引述其它著作,并加入自己的见解,撰成《法集别行录节要并入私记》[95],《续藏经》的《禅门师资承袭图》即用此校补后面所缺部分。日本镰田茂雄《禅的语录9——禅源诸诠集都序》收有此书的校刊、注释和日译本。石峻等所编,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中国佛教思想选编》第二卷第二册收有此书的标点校本。宗密在篇首说:“前者所述传记,但论直下一宗,若要辨诸宗师承,须知有旁有正。今且叙师资旁正,然后述言教浅深,自然见达摩之心流至荷泽矣。”据此,宗密好像此前写过只是叙述自己直承的荷泽宗的法系的传记。他答释裴休之所问,共有三个部分,依次记述牛头宗、北宗、南宗、荷泽宗、洪州宗禅宗传承世系的“旁”、“正”及它们禅法的浅深,最后论证唯有荷泽神会是继承达摩—慧能以来禅门的正统,禅法最高。真福寺本的后面的其它三部分,在《景德传灯录·宗密传》几乎全部载录,《祖堂集·草堂和尚传》载有答史山人的十问。
(2)《禅源诸诠集都序》
也简称《禅源诸诠》,二卷,或分为四卷。《宋史》卷二〇五〈艺文志〉载:僧宗密《禅源诸诠》二卷。从《都序》有关内容来看,此为宗密对所纂集的《禅源诸诠集》(亦名《禅那理行诸诠集》,裴休《禅源诸诠集都序叙》称之为《禅藏》)所作的总序。
关于宗密有无纂集《禅源诸诠集》,现有两种说法,加拿大华裔学者冉云华、国内学者方广锠认为宗密曾编过此书,但早已佚失[96],而镰田茂雄在《禅的主语录9——禅源诸诠集都序》书后的〈解说〉中认为:“恐怕是宗密虽有过撰述《禅源诸诠集》百卷的打算,但实际并没有写。”笔者细读《都序》有关文字,认为宗密确实写过《禅源诸诠集》,然而篇幅绝不会达百卷之多。《都序》中的诸如:
禅源诸诠集者,写录诸家所述,诠表禅门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为一藏,以贻后代;
教也者,诸佛菩萨所留经论也;禅也者,诸善知识所述句偈也。但佛经开张,罗大千八部之众;禅偈撮略,就此方一类之机。罗众则奔荡难依,就机即指的易用。今之纂集,意在斯焉。
问:……今览所集诸家禅述,多是随问反质,旋立旋破,无斯纶绪……
问:既重得意,不贵专文,即何必纂集此诸句偈?
今集所述,殆且百家,宗义别者,犹将十室。
缘达摩一宗是佛法通体,诸家所述又各不同,今集为一藏,都成理事具足。[97]
其中所说“写录”、“集”、“纂集”和“今览所集”等都表明宗密确实已经将《禅源诸诠集》或《禅藏》之类的禅教资料汇编完成。他在《都序》中甚至把自己对此书的编录结构层次的想法都合盘托出,最后确定的编录程序是:
先录达摩一宗,次编诸家杂述,后写印一宗圣教。圣教居者,如世上官司文案,曹判为先,尊官判后也(唯写文克的者十余卷也)。就当宗之中,以尊卑昭穆展转纶绪而为次第,其中顿渐相间,理行相参,递相解缚,自然心无住(……)。悟修之道既备,解行于是圆通。次旁览诸家,以广闻见。然后捧读圣教,以印始终。[98]
参照前面所说,全书编录结构和内容是:一、达摩宗,即禅宗,从传说的迦叶……到菩提达摩……慧能以来的历代祖师及他们的嗣法弟子,按照传承正、旁和前后辈数,既有略传,也收录他们的禅法语录、偈颂,内容或主顿,或主渐,或讲禅理,或讲修行,大概重点是北宗、南宗、荷泽宗、洪州宗、牛头宗等;二、诸家杂述,收录求那跋陀罗、慧稠(僧稠)、卧轮、志公(宝志)、傅大士(傅翕)、王梵志、庐山慧远等的禅理著述;三、圣教,指佛教经论,仅选能与禅法密切印证者,约十余卷。
关于《禅源诸诠集》的卷数,《祖堂集》卷六〈草堂和尚传〉谓:“制数本大乘经论疏钞、《禅诠》百卷、礼忏等”,这个“百卷”未必单指《禅诠》,并且编者在传中声明“未睹行录”。《景德传灯录·宗密传》小注曰:“或云一百卷”,表明作者并没有看到此书;《新唐书》卷五九〈艺文志〉载:宗密《禅源诸诠集》一〇一卷。裴休《圭峰禅师碑铭》在诸传记资料中最为可信,其中说宗密著《圆觉经》等佛教经论的“疏钞”及“法义类例……纂略”、“又集诸宗禅言为《禅藏》,总而叙之,并酬答书偈议论等,凡九十余卷”。是说全部著述有九十多卷。在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中有曰:“问:上来所叙三种教、三宗禅……何必更读藏经及集诸禅偈,数过百卷?”这里的“百卷”是包括读经与集禅偈的总数,不是单指《禅藏》。台湾中央图书馆藏编号133的敦煌本《禅源诸诠集都序》上所载的这句话有漏字,竟成:“何必更集《禅诠》,数过百卷?”[99]是不足凭信的。那么,到底有多少卷呢?如宗密所说,禅宗句(语录)、偈(偈颂)是“撮略”的,数量不会太大。从本世纪敦煌发现的禅籍来看,这一说法是正确的。禅宗如此,“诸家杂述”的数量也不会很大,所选录的“圣教”经论才十多卷。参照中国译经史,历代翻译的通行的“禅经”加在一起也不过五六十卷,所谓《禅藏》或《禅源诸诠集》估计在二三十卷以内。
《禅源诸诠集》编写较晚,很可能宗密将以前所撰写的某些禅宗著作也吸收在内。《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的“第八修证门”中介绍禅宗及达摩门下七家、顿渐等,后面说此门疏文“多依清凉大师(按:澄观)奉敕所制《新华严经悬谈》十门中〈修证浅深门〉”,然而在《圆觉经略疏钞》卷四的“第八修证门”对禅宗及七家作了扼要介绍,后面则说:“多依清凉大师奉敕所制《新华严经悬谈》十门中〈修证浅深门〉及《诸宗禅门诸经禅要》而叙之。”这部《诸宗禅门诸经禅要》也许是宗密所撰写的禅宗著作之一,当被收编到《禅源诸诠集》之中。
《禅源诸诠集都序》现存很多不同的版本。据镰田茂雄《禅的语录9——禅源诸诠集都序》的〈解说〉,现在中国、日本、朝鲜有多种版本,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明代朝鲜弘治六年(1493)刊本和万历四年(1576)刊本。前一刊本在柳田圣山所编《禅学丛书》之二有载,后一刊本在日本东洋文库发现,镰田茂雄的校译本即以此本为底本。两本在书后都载有宋代雕印《禅源诸诠集都序》的〈后记〉,谓源于唐大中十一年裴休的“亲笔写本”。[100]明代《嘉兴藏》本也有代表性,此源于元代大德七年(1303)雪堂普仁的刊本,《大正藏》的《禅源诸诠集都序》即以此本为底本校印的。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二册所收的标点校本所用的底本是金陵刻经处的刊本。
(3)《圆觉经大疏钞》和《圆觉经略疏钞》对禅宗的论述
宗密的《圆觉经大疏钞》是对自著《圆觉经大疏》的注释,其中多处论及禅宗,特别是卷三之下围绕对《圆觉经大疏》卷上之第八“修证阶差门”论及“以心传心”的禅宗及其七家的解释,按禅宗南宗所奉的祖统系谱:从迦叶至菩提达摩(称“达磨多罗”)的西天二十八祖、从达摩至慧能的东土六祖,又奉神会为七祖,对他们的传略作了详略不同的记述,此后对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之后形成的禅门七家的传承世系及主要禅法主张作了介绍。这七家是:北宗,无相的净众宗,无住的保唐宗,马祖的洪州宗,慧融(法融)的牛头宗,宣什的南山念佛宗,神会的荷泽宗。说只有荷泽宗是直承达磨至慧能的正统法系。此后还对悟修的顿渐等义作了论述。
《圆觉经略疏钞》是节略《圆觉经大疏钞》的内容而成,其卷四“第八修证门”仅对前面所述禅宗的部分内容作了概述。然而也有新的内容。在叙述七祖之后,有一段解释为什么禅宗从第七祖神会之后不再付嘱一人的理由,此后说荷泽神会门下有22人,其中一支是磁州智如—成都唯忠—遂州道圆。这正是宗密承继的法系。
《圆觉经大疏钞》中关于禅宗,特别是北宗、洪州宗、牛头宗、荷泽宗的介绍文字,与《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及《禅源诸诠集都序》对三宗禅法的概述文字,有不少相近和相同的地方。前者撰述较早,从总体上看,后两种著作的论述稍略,很可能它们是在直接引述《圆觉经大疏钞》有关字句的基础上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