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是道”和“即心是佛”

(一)“无心是道”和“即心是佛”

泰平寺远禅师首先发问:“何者为道?”对此,本净基本依据般若空义和中观思想作了回答,并应其他僧人的质问从不同方面作了解释。他是把“道”当作大乘佛教的真如、诸法实相或法性、佛性等来解释的。在解释中又按照禅宗特有的思辩方式,把“道”与心性联结到一起,说如果心识体认“道”,与“道”契合,就达到觉悟解脱。他是这样回答的:

道本无名,因心名道。心名若有,道不穷虚。然名心若无,道凭何有?二俱虚妄,总是假名。

“道本无名”可以说在意思上取自《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为了对应玄宗皇帝钦定“论道”的命题。但他的解释却是在发挥大乘佛教的思想。大意是说,道本来是没有名字的,它现有的名字——“道”是由人起的,归根到底是由心识决定的;若说有心,就不能说“道”虚无;如果确认心本身是虚幻的,那又怎么可以说“道”是实有的呢!结论是:心与道都是用文字表述的名称而已。“无心是道”,从人来说,可以理解为达到“无心”的认识便与“道”的境界相应。

对此,远禅师立即把注视点拉回到眼前,质问:那么,我们现在的身心是不是“道”呢?想不到本净立即作出肯定的回答。这样便被远禅师抓住了矛盾,问:刚才讲“无心是道”,现在又讲“身心本来是道”,不是自相矛盾吗?本净回答说:

无心是道,心泯道无,心道一如,故曰无心是道。身心本来是道者,道亦本是身心,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穷源不有。

从实际内容看,这里所说没有增加新的东西,不过是重复前面所说的道由心立,心道相依,“无心”就是道。而为什么说“道”就是身心,他实际没有作清楚地解释,只是说道本是“身心”,既然身心为空,道亦不实。他的论证是借助“圣教量”,即凡是佛经上有的,被认为是佛所说的话,皆可以作为论证的前提,对方对此是不允许提出疑义的。他在辩论中经常引用的经典有《金刚般若经》、《维摩经》,都是讲诸法性空和中道的。

香山(寺)慧明问:如果说无心是道,那么,瓦砾是无心的,是不是道呢?又说身心是道,那么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和六道众生“皆有身心”,是否都是道呢?对此诘难,本净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要求对方作为“修道者”对“无心”、“身心”不应当从世俗的“见闻觉知”来理解,因为根据《般若心经》是“无眼耳鼻舌身意”的,自然“见闻觉知”也是空的,归根到底那里有什么“心”存在呢?但人“若会无心,不同草木”,意为人可以领会“无心”,与草木是不一样的。

本净在论说中还根据一切皆空的理论,说“佛之与道,因心而有,推穷心本,心亦是无。二俱虚妄,犹如花翳。即悟本空,强立佛道。”还说佛经(十二部教)也是虚妄不实的。在心、佛、道皆空的前提下,也可以从形式逻辑上推论出“心”即是“道”,即是“佛”的结论。据载,白马寺惠真在听了这段话之后赞叹说:“事无不尽,理无不备。此是顿见真门,即心是佛,可与后世众生轨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