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原行思

一、青原行思

青原行思(?—741),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俗姓刘。自幼出家,后到曹溪参问慧能:“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慧能问他曾经做过什么。他回答:“圣谛亦不为。”慧能进而问曰:“落何阶级?”回答说:“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景德传灯录》卷五〈行思传〉)[31]“阶级”也就是台阶,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差别。按照般若学说,如果没有体认一切皆空的“圣谛”(第一义谛),从思想中清除一切差别观念,任何言行都不出世俗范围,都是执著。行思问应当做什么才能不落阶级,无异于是问怎样才能达到解脱。对于慧能的反问,行思回答说连圣谛也不追求,自然可以说“何阶级之有”了。行思初见慧能,能否做出这种回答?比《景德传灯录》出世更早的《祖堂集》、《宋高僧传》无载,颇令人生疑。据载,行思由此得到慧能的赏识,便成为慧能的弟子。

后来,行思回到故乡吉州的青原山静居寺(或作靖居寺)传法,“四方禅客,繁拥其堂”(《宋高僧传》卷九〈行思传〉)[32]。行思在传法时,为了启发弟子自己觉悟,已经开始采取所问非所答的方式。有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答:“庐陵米作摩价?”(《祖堂集》卷三〈行思传〉)大意是佛法不能用语言正面表述,但它却就在日用之间。《祖堂集》还记载神会曾从曹溪到过青原山,见过行思。行思问他带来什么,神会“振身而示”,行思对他说他仍“滞瓦砾”,意为仍未体悟禅法的真谛。神会问他这里有没有真金,他回答:“设有与汝,向什么处著?”(《景德传灯录》卷五〈行思传〉)[33]似乎是探试神会有没有接受禅法奥旨的素质。

行思死于唐开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已经进入公元741年。到唐僖宗时追谥弘济禅师之号,赐塔额曰“归真”。

行思的弟子似乎不多,有名者仅石头希迁一人。唐末和五代,从石头希迁的法系形成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