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慧忠及其在京城的传法
南阳慧忠(?—776),俗性冉,越州诸暨(在今浙江绍兴之南)人。是慧能弟子之中在朝野声名最显赫者,经历玄宗、肃宗和代宗三朝,从肃宗上元二年(761)至代宗大历十年底(公元776年)去世,在京都长安传法达15年之久,对推动南宗在以京城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传播有较大的影响。
慧忠,在16岁离家到曹溪投师慧能出家[38]。《宋高僧传》卷九〈慧忠传〉所说:“法受双峰,默默全真,心承一印”,说的是上承从双峰山道信、弘忍以来到慧能的禅法。他离开曹溪后历游各地名山,如五岭、罗浮山、天目山和白崖倚帝、紫阁摩穹等地,后来到达属于邓州郡(唐天宝、至德时改称南阳郡,在今河南省东南,治所在今邓县)的顺阳川附近的地方,在白崖山的党子谷修行传法达40年,逐渐闻名远近。此地与史书上所谓“南阳白崖山”是一个地方。开元(713—741)年间,“刺史、前中书侍郎、开国公”王琚、司马太常少卿赵颐贞上奏朝廷,徵请他入居龙兴寺。此龙兴寺当即邓州龙兴寺,在郡治所在地。慧能的另一弟子神会在开元八年(720)被敕配南阳龙兴寺。很可能二寺是同寺。王琚,据《旧唐书》卷一百六〈王琚传〉,他在玄宗先天元年(712)任中书侍郎,二年(八月改元开元,公元713年)七月改任户部尚书,封赵国公,开元二年后历任外郡刺史,在开元二十二年(734)之后至天宝(742—755)年间之前,一度曾任邓州刺史。大概《宋高僧传》中所说“刺史”就是指“邓州刺史”。可以推定,慧忠到南阳龙兴寺的时间是在开元二十二年以后。至于慧忠与神会关系如何,有没有见面,史书无载。
然而,慧忠似乎没有如神会那样锋芒毕露,与北宗展开激烈的辩论,然而却同样在朝廷官员中扩大了影响。《宋高僧传》卷九〈慧忠传〉载:“由是罢相节使,王公大人,罔不膜拜顺风,从而问道”。他“博达诂训,广穷经律”,善于“论顿”,“语渐”,在朝野的名声越来越高。唐肃宗上元二年(762),派使者前往南阳迎请慧忠入“上都”(长安,今西安)传法,被安置到千福寺,后住光宅寺,受到朝廷的优遇。据《祖堂集》卷五〈慧忠传〉载,他曾前后为肃宗、代宗授菩萨戒,受封“国师”称号。据载,肃宗曾问:“师得何法?”他不作正面回答,反问:“陛下见空中一片云不?”皇帝曰:“见。”他对此形容说“钉钉著,悬挂著”,意为这就是他所得的法,不可描述。帝又问:“如何是十身调御(按:指佛)?”他立即起立,却不回答,反过来问皇帝:“还会(按:意为理解)吗?”又叫皇帝给他拿过净瓶水来。对于佛,具足十身的报身佛,他可以表示尊敬(起立),却不愿意用语言表达。有一天,肃宗问他,一切众生对于自己的“业性”日用而不知,如何帮助他们“离于生死”?他让人取来三个钞罗(容器),盛上水,放上蚂蚁,看到蚂蚁在水中挣扎,死活不定之际,便放下一根草,让蚂蚁顺着草爬上。可以想见他是用蚂蚁比喻众生,用草比喻佛法,意为要让众生自己接受佛法从生死苦海中解脱出来。据载肃宗由此悟解其意。用暗示,用比喻来表达对佛法、解脱的见解,大概是慧忠传授禅法的一个特点。当然,后来禅宗内部用这种方法的禅师是越来越多了。
慧忠在京城传法的时间比较长,常对僧众说,“禅宗学者,应遵佛语一乘了义,契自心源”[39],重视启发弟子觉悟自性。慧忠在说法中应僧俗信徒的要求解答的问题也很多。这里仅简要地介绍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