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渗漏”

(四)“三种渗漏”

《禅林僧宝传·本寂传》所载本寂从良价传授的《三种渗漏》全文是:

一、见渗漏,谓机不离位,堕在毒海;二、情渗漏,谓智常向背,见处偏枯;三、语渗漏,谓体妙失宗,机昧终始。学者浊智流转,不出此三种。

“渗漏”一般是浪费耗损的意思,这里是指缺失、迷误。是说一般禅师之所以没有清明的智慧,主要是由于见解(对世间、出世间一切事物的观点)、情识(包括情欲、意向、感情)、语言三个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都有迷误的情况。此即是三种渗漏。大意是说:在见解方面执著错误的东西,如果不转变立场和改变观点(所谓“机不离位”,“机”在这里指人),就难以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在情识方面陷于迷误,就会使自己的认识经常陷于矛盾(“智常向背”),对事物不能做出全面有说服力的见解;在讲话方面有所失误,就不能将真如理体的妙义正确表达(“体妙失宗”),并且导致不能晓悟人的生死与事物的始终的道理。《人天眼目》卷三所载《三种渗漏》的行文之间夹有明安的解释,对第二渗漏的解释是:“谓情境不圆,滞有取舍;前后偏枯,鉴觉不明,是识浪流转,途中岸边事。”对第三渗漏的解释是:“体妙失宗者,滞在语路,句失宗旨;机昧终始者,只在语中,宗旨不圆。句句中须是有语中无语,无语中有语,始得妙旨密圆也。”可以参考。

这里将所谓“语渗漏”与见解、情识的渗漏并提,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曹洞宗(以至整个禅宗)对禅语表达的越来越重视。然而正在这一点上,早期禅宗的生动活泼的贴近现实生活的说法特色,已经趋于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