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幡之论与出家受戒

(三)风幡之论与出家受戒

在广州有一座古寺名叫制旨寺,也叫制止寺,传说建于三国时代,东晋改称王园寺,唐贞观十九年(645)改为乾明法性寺,武后时一度改为大云寺,宋代以后改为报恩光孝寺、光孝寺。唐上元三年(十一月改元仪凤,公元675年)初,慧能来到此寺。当时此寺名法性寺。有位精于戒律的印宗法师(627—712)正在此讲《涅槃经》。时值正月十五日,寺院悬幡,风吹幡动。众僧在堂中议论是风动,还是幡动。一僧说:“幡是无情,因风而动”;另僧说:“风幡俱是无情,如何得动?”第三僧说:“因缘和合故合动。”第四僧说:“幡不动,风自动耳。”如此议论不止。慧能在廊下隔壁听众僧议论,大声喊道:“幡无如余种动,所言动者,仁者心自动耳。”(《曹溪大师传》)在敦煌本和属于惠昕本的大乘寺本《坛经》皆无这个内容,但兴圣寺本《坛经》和后来的诸本皆有此内容。兴圣寺本《坛经》载:

时有风动幡动。一僧云:幡动;一僧云:风动。惠能云:非幡动风动,人心自动。印宗闻之竦然。

其它资料也有记载,虽情节、详略不同,但大意无别,说明取自不同的来源,恐怕最早是取自当事者的口头传述。

慧能所说风幡不动而人的心动的意思,在大乘般若中观思想中是可以找到根据的。按照其真谛来说,万有诸法本性空寂,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所谓“诸法不动摇”(《放光般若经》卷五〈衍与空等品〉);但从俗谛来说,一切又是变动不已的,所谓“一切所有,皆悉无常”(同上卷十八〈住二空品〉)[7]。中观学说的主旨是叫人从真、俗二谛的结合上把握事物,既要认识诸法本质空无自性,永恒不变,又要承认它们的现象是变化的,但此为假象。《楞伽经》和《大乘起信论》都认为,真如佛性(如来藏)被世俗烦恼遮蔽即为“妄心”(世俗之心),由此妄心才产生外境万物,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大乘起信论》)。慧能尽管不识字,但从《六祖坛经》来看,他对《金刚经》、《维摩经》、《观无量寿经》、《法华经》、《涅槃经》以及《梵网经》的思想是相当熟悉的,经常引用发挥。慧能在法性寺听到众僧议论风幡之动时所发表的见解,是符合中观学说的“真俗不二”的观点的。诸法性空,风幡何有动静可言?所见风幡之动,毕竟是世俗认识(妄心)所致,故谓人之“心动”。

印宗听到慧能所说,赞叹不已。印宗也曾到东山参弘忍禅师“咨受禅法”(《宋高僧传》卷四〈印宗传〉),当听说慧能受衣法于弘忍门下时,对他更加敬重。《曹溪大师传》记载慧能应请向印宗介绍在弘忍门下所学的禅法,着重强调佛性思想,说“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涅槃经》中所说的佛性是非常非无常,非善非不善,“无二之性即是实性”,“佛性不二之法,即此禅也”。把“佛性不二之法”称为“禅”,强调不二法门,是慧能禅法的重要特点。印宗此后为慧能剃发,并任戒师举行授具足戒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