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传法及其主要弟子

(二)洞山传法及其主要弟子

良价在唐武宗禁毁佛教时期曾还俗隐藏于箕州(或许应是在今河南临汝东北的箕山)民间,在宣宗即位恢复佛教时又著僧衣,后来到达江西高安。《宋高僧传》卷十二〈良价传〉记载:“大中末,于新(《大正藏》本误作‘斯’字)丰山大行禅法,后盛化豫章高安洞山,今筠州也。”[87]对此如何理解呢?唐宣宗于大中十三年(859)去世,当年八月唐懿宗即位,翌年(大中十四)十一月改元咸通。因此“大中末”当是公元860年。据宋代余靖《筠州洞山普利禅院传法记》(载《武溪集》卷九)记载:“筠之望山曰新丰洞,有佛刹曰普利禅院。唐咸通中悟本大师(按:良价的谥号)始翦荆而居之。”筠州,唐初改米州置,治所在今江西高安县,属洪州,不久废。五代南唐复置,辖境相当现在的高安、宜丰、上高、万载、清江五县。宋代改为瑞州,辖境略小。明崇祯元年刊本《瑞州府志》卷二十三对“洞上寺”介绍说:“原名普利寺,在新昌县东北五十里。洞山属三十都,其脉自三圣岭来,旧名新丰洞。重冈环锁,乔木荫映。上有普利寺,唐雷衡所舍也。”新昌县,在1913年改名宜丰县。[88]可见,良价约在大中末或咸通初年到达地处现在宜丰县东北的新丰洞山,看到此处泉石幽奇,认为是“大乘所居之地”。此山属于当地豪族雷衡所有,经良价乞请,他将此山施舍给良价作建寺传法之地。良价在此居住传法,至第八年时(原误作“十八年”),“名声四传,来学者五百余众”。皇帝曾赐以“咸通广福寺”之额和钟一口。(《洞山普利禅院传法记》)至于《宋高僧传》所谓“后盛化豫章高安洞山”,也许就是明崇祯本《瑞州府志》卷二十三所说在府学西的“洞山寺”,据说这里是“新昌洞山寺下院”。

良价去世于咸通十年(869),年63岁,敕谥悟本大师之号,塔曰慧觉。死前见弟子哭泣,坐起对弟子说:“出家之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息死,于悲何有?”乃命主事僧办“愚痴斋”,以此教育诸弟子不可怀有世俗爱恋感情。[89]

良价在建昌泐潭寺(在今江西靖安县)阅读大藏经时,曾编集《大乘经要》一卷,又撰有激励徒众如法修行的偈颂诫句,另有语录等流传于世。

《景德传灯录》卷十七载洞山良价有嗣法弟子26人,有语录留下的18人。主要分布在现在的江西、湖南、浙江一带,也有的在河南、江苏、山西、四川等地。其中有较大影响的有洪州云居山道膺、抚州曹山本寂、洞山二世道全、湖南龙牙山居遁、京兆华严寺休静、洞山三世师虔、抚州疏山光仁、澧州钦山文邃等。对本寂将在下面专节介绍,现仅简单介绍其中几个弟子。

洞山的“室中领袖”道膺(?—902),俗姓王,幽州(治所在今北京西南)玉田人。自幼出家,25岁于范阳廷寿寺受具足戒,奉师命学戒律。他对此不感兴趣,说:“大丈夫可为桎梏所拘耶!”(《宋高僧传》卷十二〈道膺传〉)[90]于是决定信奉禅宗。先到终南山的翠微山参谒无学禅师,从学三年。无学上承石头——丹霞天然的法系。后来听人盛赞江西洞山的禅法,便到新丰洞山参谒良价。良价问他名什么,他答:“道膺。”良价叫他“向上更道”,他答:“向上道,即不名道膺。”这里蕴含着追溯人的本源的问题。他现在叫道膺,如果再往上追究他的“本来面目”(本性),就不能叫做道膺了。当年良价初见昙晟时也用过这种回答方式。道膺从此被良价收为弟子。一日,良价问他,听说慧思和尚(北齐时僧人,被天台宗奉为三祖)生到倭国做国王,虚实如何?道膺回答:“若是思大(慧思大和尚),佛亦不作,况乎国王!”受到师的赞许。有一次良价问他:“大阐提人(按:善性灭绝的恶人)杀父害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如是种种,教养何在?”他竟回答:“始得孝养。”(《景德传灯录》卷十七〈道膺传〉)[91]看来这与前节所介绍的临济义玄所说“造五间业,方得解脱”的意思是一样的,是以造“五间业”来比喻断除世俗的情欲烦恼和执著,而不可能是赞扬真的去做杀害父母等罪业。这种借喻乍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可以对有重执著烦恼的人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故受到良价的赞赏,良价从此以道膺为“室中领袖”。

道膺离开良价后,先到三峰(或云“留云峰”)结庵修行传法,后至建昌县(今江西靖安县)的“冠世绝境”云居山(又称欧山)[92]修行传法,前来参禅就学的人渐多。道膺对弟子说:“佛法有什么多事,行得即是。但知心是佛,莫愁佛不解语。欲得如是事,还须如是人;若是如是人,愁个什么?”大体是说佛法在日用之中,自心是佛,贵在行“自己事”。他反对为“求佛边事”而“错用心”,要求弟子断离“情识”,“语言不要多,多则无用处”。[93]

道膺在云居山传法,受到藩镇钟传和荆州藩镇成汭的支持。钟传(?—906)在唐末大乱中拥众占据江西,唐僖宗中和二年(882)任洪州节度使、镇南节度使,割据江西达30年,受封南平郡王。(《新唐书》卷一九〇〈钟传传〉)因所据首府南昌曾名钟陵,故他在有的禅宗史书中也被称为钟陵大王。曹洞宗在江西的兴盛是与他的直接支持分不开的。成汭(邓禹,?—903),年轻时曾为逃避杀人罪装扮为僧,后来展转为荆南节度使的牙将,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夺取荆南(治今湖北江陵)后被任为节度使。(《新唐书》卷一九〇〈成汭传〉)他也曾不止一次地出资支持道膺。据载,

钟陵大王仰德高重,殷勤异常,为奏紫衣、师号。师再三坚止。由是法轩大敞,玄教高敷。十五余年春秋,不减千有余众。(《祖堂集》卷八〈云居和尚传〉)

时唐之季,钟氏据有洪井(按:即洪州),倾委信诚。每一廷请入州,则预洁甘子堂以礼之。乃表于昭宗,赐紫袈裟一副并师号焉。都不留意。所化之徒,寒暑相交,不下一千余众。(《宋高僧传》卷十二〈道膺传〉)

膺住持三十年,道遍天下,众至千五百人。南昌钟王师尊之,愿以为世世师。(《禅林僧宝传》卷六〈云居传〉)

荆南帅成汭遣赍檀施,动盈巨万。(《宋高僧传·道膺传》)

钟传尊道膺为师,常请他到府说法,为他向朝廷奏请袈裟、师号,自然还有平时大量的财物施舍。他与荆南节度使成汭的支持,自然都为提高道膺的名望,推动曹洞宗的传播起了巨大作用。

道膺于天复二年(902)正月去世。钟传资助他的弟子举办了极为隆重的葬礼。《景德传灯录》卷二十载其嗣法弟子28人,有语录者19人,著名的有杭州佛日、苏州永光院真禅师、洪州同安丕禅师、庐山归宗寺淡权、云居道简等。曹洞宗虽在良价的弟子道膺、本寂之时迅速兴起,但本寂的法系很快失传,而将曹洞宗传至后世的是道膺的法系。

龙牙居遁(835—923),俗姓郭,抚州南城(在今江西)人。在嵩山受具足戒,先后参谒翠微山无学禅师、河北临济义玄禅师,皆不契。此后至洞山参谒良价,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答:“待洞水逆流,即告汝道。”居遁听后豁然大悟。在洞山八年,受到良价的赏识。(《禅林僧宝传》卷九〈居遁传〉)

唐末,马殷(852—930)拥兵占据湖南,先为潭州节度使、武安军节度使,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拜天册上将军,受封为楚王,后唐灭后梁,天成二年(908)受封为楚国王,以潭州为长沙府。(《新五代史》卷六六〈马殷传〉)马殷在长沙尊崇佛教,听闻居遁之名,派人迎请他到潭州龙牙山法济禅寺(或作“妙济禅苑”)。《宋高僧传》卷十三〈光仁传附居遁传〉谓:“天策府楚王马氏,素藉芳音,奉之若孝悌之禀毗长矣。”马殷还奏请朝廷,赐给居遁紫袈裟和“证空大师”之号。居遁从后梁贞明初年(915)到湖南,直到死为止,一直以龙牙山为中心传法,名声日著,门下弟子达500多人。曹洞宗在湖南的传播得力于马氏政权的支持甚大,见于史书者还有曹山本寂的弟子育王弘通,他在衡山传法也受到楚王的支持(《祖堂集》卷十二〈育王和尚传〉)。

居遁传法也着重启示弟子体悟自己的心性。有僧问:“如何是道?”他答:“无异人心。”他表示,从实质说来,“无法可得,无道可修”,一切劝谕接引之词,“只是相承种种方便,为说出意旨,令识自心”;“道是众生体性,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灭,唤作随流之性,常无变易。作么生可持以与人,又可作意而修得哉?”(《禅林僧宝传·居遁传》)这是将自心(体性)与被作为世界本体的“性”、“道”等同视之,既然此性永恒不变,就不应当把它当作可得可修的东西看待。居遁的这种说法,对于我们了解南宗特有的思惟逻辑又提供了一个生动例证。

居遁于后梁龙德三年(923)去世,年89岁。《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九载有《龙牙和尚居遁颂》18首,《禅门诸祖师偈颂》载有《龙牙和尚偈颂》95首。居遁的弟子有潭州报慈寺藏屿、襄州含珠山审哲等。

休静,从良价受法后至福州东山华严寺传法。应后唐庄宗之召,至京城洛阳传法,弟子达300人。后出游河朔,死于平阳(在今临汾西南),徒众将其火化后取所获舍利(遗骨)在晋州、房州、终南山逍遥园、终南山华严寺四处建塔安置。赐谥宝智大师,塔名无为。[94]另有蚬子和尚,原在福州,“不畜道具,不循律仪,常日沿江岸,采掇虾蚬以充腹”,晚上就卧于东山白马庙纸钱中,居民称他为蚬子和尚。休静寻得他,问他:“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他答:“神前酒台盘。”后也随休静入京,但曾不聚徒说法,唯佯狂而已。(《景德传灯录》卷十七〈休静传〉、〈蚬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