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禅宗史书《楞伽师资记》和《传法宝纪》

第三节 早期禅宗史书《楞伽师资记》和《传法宝纪》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历史的传统。据载周代朝廷设有左、右史官,左史记行动,右史记语言(《礼记·玉藻》);也有一种说法是:“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汉书·艺文志》)。注重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使当政者言行谨慎,并便于后人从历史记述中吸取经验教训,为治国施政提供借鉴。因此历代都有不同体裁的史书传世。重视文史的传统浸入到社会各个阶层之中。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也受到这种传统的影响。例如从南北朝以来,不断有佛教史书出世,先后有梁宝唱《名僧传》(大部佚失)、《比丘尼传》、梁慧皎《高僧传》、唐道宣《续高僧传》以及记载佛经翻译目录和译经缘起文字的东晋道安《综理众经目录》(原书佚)、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内含高僧传记)、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唐道宣《大唐内典录》等,正史有《魏书·释老志》。此外还有围绕某部经典的翻译和信仰、传法而编撰的史书,如唐惠详《弘赞法华传》、僧详《法华传记》、法藏《华严经传记》等。

禅宗在这种重视文史的氛围中也着手整理著名禅师的语录和编撰本宗的史书。本世纪从敦煌遗书中陆续发现的净觉的《楞伽师资记》和《传法宝纪》是禅宗历史上最早的史书,为我们了解禅宗的产生和及其早期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