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学经典的翻译

第一节 禅学经典的翻译

禅宗以“禅”立宗,虽然对禅作出了超出传统意义的发挥,但它的禅法理论毕竟是在旧有禅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受到旧有禅学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正式论述中国禅宗历史之前,首先对禅宗产生之前禅学的流行情况作简单介绍。

戒、定、慧构成佛教的三学,统括了全部的佛法。“定”,梵文Samādhi,音译“三昧”、“三摩地”,指心专注一处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修习者以特定的方法达到这种状态,以思悟佛教义理。在中国,“定”往往与“禅”连称,称作“禅定”。其实,“禅”虽属“定”,但比一般的“定”更进一级,不仅要心注一处,而且要思惟审虑。“禅”的梵文是Dhyāna,也意译为“静虑”、“思惟修”、“弃恶”、“功德丛林”等。因为二者前后密切连接,一般合称“禅定”。隋代净影寺慧远在《大乘义章》卷十三说禅定有七种名称:禅、定、三昧、正受、三摩提、奢摩他、解脱。其实除了禅、定二名之外,其它不过是它们的不同音译和意译而已。修持禅定一般要采取打坐姿势,故也称“坐禅”。坐禅要观想佛教道理,因此也称“禅观”。从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史考察,禅定这种修持方法来自婆罗门教和其他“外道”的“瑜伽”,释迦牟尼在创教之前曾从外道学习过“四禅”、“四无色定”。释迦牟尼在创教过程中吸收了外道的一些瑜伽修持方法,并加以改造和发展,建立了自己的禅法。开始在佛教教团内部的师徒间只是通过示范和口头说教的方式传授禅法,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以后才被写成文字,载于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的经文之中。后来在佛教的发展中,一些高僧对各种禅法加以系统整理,形成自己的禅法体系。在佛教向中国传入的过程中,不仅把包含在经文中的禅法记载译为汉文,而且把一些高僧的禅法理论也冠以“经”的名称译了出来。

随着佛教的发展,佛法分为小乘、大乘,禅法也有小乘禅、大乘禅,然而一般说来,大乘禅仍然继承了小乘禅的形式,主要在思悟大乘义理的禅观方面与小乘禅形成鲜明的区别。

从后汉安世高开始把小乘禅法传译到中国,此后,西晋竺法护、后秦鸠摩罗什、东晋佛陀跋陀罗等陆续把一些重要禅经译成汉文,但在他们所译的经典中已经包容了大乘佛教的内容。下面仅对隋唐以前最流行的禅学经典翻译作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