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黄河概况

一、母亲河:黄河概况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全长5464千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黄河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千米,包括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千米,涉及9个省(自治区)的71个地级行政区和1个省直辖县级市,在山东垦利区流入渤海。[1]

黄河流域易发洪涝灾害。历史上黄河上中游平原河段曾多次发生河道改变,而下游河道则发生过重大变迁。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河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水流减缓,泥沙沉积,造成行洪河道泥沙淤积、不断抬高,人们修筑河堤防止决口,最终黄河成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黄河河道这种“善淤、善决、善徙”的特性容易造成决堤改道,故素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说法。

历史记载,从东周春秋时期至今的2600多年间,黄河下游多次发生溃堤、改道,据统计决口泛滥共有1500余次,大的决堤改道有26次,其中的6次改道,使河道范围产生重大变化,造成严重灾情,产生深远影响。[2][3]黄河改道多数是由洪水决堤引起,有两次大的改道则是出于军事目的人为造成的。[4]

黄河下游改道、决溢泛滥造成洪涝灾害,黄河中上游地区持续性暴雨则易造成山洪暴发而形成局部洪灾,在冬春季节,上游、下游河道则常发生冰凌危害。

我国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具有悠久的历史,历朝历代都关注黄河水灾治理。在三皇五帝时期,有大禹治水传说,春秋战国时期则有西门豹治邺修筑十二渠,秦国兴建郑国渠等史书记载,黄河流域开始出现大型引水灌溉工程。[5]之后关于治理黄河的文献记载逐渐增多。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除害兴利,黄河治理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