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乡村振兴取得的成就

一、黄河流域乡村振兴取得的成就

(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2020年年底,黄河流域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

一是精准扶贫。通过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流域内各省市在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多种措施对贫困人口开展分类扶持。由于黄河流域内各地区发展程度不均衡,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贫困地区和人口在中上游地区集中度较高,因此各地区的扶贫工作在内容和形势上也体现出鲜明的适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二是搬迁扶贫。黄河上、中游地区地貌沟壑纵横,地表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滩区季节性洪涝,针对以上特点的贫困地区,扶贫措施集中在支持转移农牧业剩余劳动力和生态安置方面。通过转移就业方式,2019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万人,青海省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13万人,助力减轻乡村环境承载压力。通过搬迁扶贫方式,2019年河南37.3万贫困群众搬出深石山区,甘肃49.9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安置房。

三是基建扶贫。修建乡村公路,打通断头路,改变贫困地区闭塞、停滞的困境。2019年,山西、陕西、青海、宁夏、河南新建和改扩建农村道路分别达到24500千米、12000万千米、5807千米、1700千米和10200千米,青海新建农村便民桥梁152座。山东省在前期农村公路交通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2020年年底全部实现“户户通”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开展“厕所革命”,青海实现乡村厕所改造7.5万座,陕西新建农村卫生厕所80.1万座,内蒙古农村牧区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6.3个百分点,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二)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黄河流域的粮食产量持续稳中有升,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图9.2)。在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中,河南、山东和内蒙古都分布在黄河流域,其中,河南省农业生产发展强劲,小麦、油料、肉牛等产量稳居全国第一。2019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339亿斤[1],仅次于黑龙江省,居于全国第二,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种植面积均居全国第一。山东省和内蒙古以5957亿斤和3653亿斤分别位居全国第三和第五。

图9.2 2019年黄河流域8省(自治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比较示意图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9)》

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图9.3、图9.4)。2020年,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5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技术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

图9.3 黄河流域8省(自治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占全国的比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8—2020)

图9.4 黄河流域8省(自治区)谷物联合收割机占全国的比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8—2020)

逐步形成优势特色农业发展格局。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资源差异显著,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农业生产模式。河南、山东、内蒙古等省份加快发展高效种养业,有计划地扩大高标准农田种植面积,2019年,河南、内蒙古、山东分别新建高标准农田590万亩、144万亩和528.5万亩,2020年,山西、陕西、甘肃建成高标准农田253.34万亩、200万亩和260万亩。河南、山东以及内蒙古分别结合地方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大面积开展了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2020年,甘肃戈壁生态农业总量达到26万亩,利用膜下滴灌技术,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戈壁农业年节水量达到40%以上。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肉类总产量257万吨,11个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入选2019年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三)产业融合加速

黄河流域中下游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加快,在提升粮食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实现了粮食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提升,面、肉、油、乳、果蔬农产品加工和贸易规模增长迅速。在2019年公布的全国农产品加工业100强企业名单中,山东、河南、内蒙古和陕西四省份分别有15家、6家、4家和1家入选。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河南省经济总量的重要板块,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250家,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上缴税金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1.9%,28.1%和36%,营业收入居全国第二位,是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2020年,山东省农产品出口1257.4亿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的23.9%,连续22年居全国首位。

(四)生态保护与修复稳步推进

一是在黄河流域的上游地区,水源涵养得到进一步强化。青海省“中华水塔”的保护效力逐年提高,三江源草地整体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在6%以上,长江、澜沧江干流水质稳定在Ⅰ类,黄河上游干流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湟水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100%。2019年,青海省114万亩农作物在化肥、农药用量分别减少24.4%,21.3%的基础上,实现了丰产丰收,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是流域中上游地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逐步提高。通过经年持续的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防风固沙、天然林保护以及防护林建设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项目,生态环境的修复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十三五”期间,截至2019年年底,青海、陕西、山西、河南分别累计完成营造林1242万亩、3260万亩、1899万亩和1388万亩,森林覆盖率大幅增加,有效改善了区域气候和生态环境。

三是加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环境污染防治(表9.1)。各地加强大气污染治理,严格控尘、控煤、控车、控油、控排、控烧措施,各地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其中,山东省加强土壤管控和修复,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内蒙古2020年12月底前,自然保护区内的工矿企业全部退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

表9.1 2019—2020年秋冬季空气质量

资料来源:生态环境部

此外,截至2020年年底,山东省总投资260.06亿元,通过外迁安置、就地就近筑村台、筑堤保护、旧村台改造提升、临时撤离道路改造提升5种方式,实施黄河滩区济南、淄博、泰安、滨州、菏泽、济宁、东营等7市居民的迁建工程,规划建设42个新社区,安置4.21万户、14.1万人,初步解决了60.62万滩区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乐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