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行政壁垒,形成一线多核空间布局

一、打破行政壁垒,形成一线多核空间布局

黄河自西向东分别连接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以及华北平原,横跨三大阶梯、九大省(自治区),上游的水源涵养区被誉为“中华水塔”,中下游则在历史上是炎黄部族的主要活动地,可谓中华文明的根与魂。由于自然环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整个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日渐脆弱,如何平衡生态与发展的关系,成为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与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构想。这一战略和思想鲜明地指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是全流域、一体化,全流域一盘棋的整体和全局观念应该是黄河战略实施的基本原则。

从黄河自西向东沿河一线,考察不同省(自治区)、不同地域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与质量、产业类型等诸多层面均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打造类似长江经济带的黄河经济带,需要打破区域间的行政壁垒,实现人才、资金等各类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以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驱动要素利用效率的提升,推动全流域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市场化,从而带动全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黄河流域自西向东,已经分别形成兰西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太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以及山东半岛城市群七大城市群,占全国20个城市群的1/3强,但从经济规模和经济地位来看,除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规模稍大外,其他城市群不仅距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这样的世界级城市群有较大差距,与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也有不小的差距。整个黄河流域为大“几”字形,如一条波浪线串联起不同城市,沿黄8省(自治区)(四川省除外)各省省会除西安和太原分别临近黄河第一、二大支流渭河和汾河而与黄河干流相对较远外,其他省会城市几乎均在黄河干流沿岸,这些省会一级的中心城市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而且也都是各省(自治区)的经济中心和产业集群中心。近年来,各中心城市不断强化自身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提高自身的经济、人口承载能力,引领都市圈、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实现集约发展。如郑州、西安的国家中心城市作用,济南、青岛在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龙头作用。2018年2月,国务院批复并同意《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同年3月,《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被批复同意,意味着黄河一线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空间布局已经基本定调,形成了“一线多核” 的空间布局。

进一步,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还是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和兰州—西宁城市群,均有各自的中心城市,如郑州、西安、济南、太原等,在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布局中,这些中心城市至关重要,而且这些中心城市辐射周边若干中小城市,形成不同的产业群。

其中,例如兰州—西宁城市群则立足成渝城市群以及长江经济带连接欧亚大陆的桥梁,发展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维护黄河上游地区生态安全;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目标是发展壮大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呼包鄂榆城市群则定位为全国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向北向西开放的战略支点和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合作共建区;关中平原城市群则定位于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国家创新高地,能够辐射带动西北及周边地区发展;太原城市群则定位于资源型经济转型示范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煤化工、装备制造业基地;山东半岛城市群则定位于京津冀和长三角重点联动区、国家蓝色经济示范区、高效生态经济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增长极。

从目前来看,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至少在形式上已基本成形,也均有各自不同的战略规划和产业发展定位,但是各城市群如何共谋发展、加强合作则是未来实现全流域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依靠各城市群间主动合作几近不可能,需要中央从顶层上加以设计,打破行政壁垒,放松行政设置对区域经济协作的制约,通过区域间协调机制的建立,结合不同城市群的社会经济定位,加强城市群间合作,尤其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运用,将要素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相连通,形成不同产业链在不同城市群间的互补、联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