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绿色优先,构建绿色化现代产业体系
立足长远,着眼未来,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应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生,以生态保护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经济发展成果反哺生态保护,二者应是辩证的统一。由于黄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生态特点,实现上述这一目标不应走其他地区的路子,实践也已经证明流域经济与其他经济有着极大的差别,这种差别要求流域经济应以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重视产业的绿色化。我们认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应以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目标,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化、绿色化的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一)因地制宜,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黄河流域是我国传统的农业产区,农业发展不仅关系流域内农民的生存与生活质量,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但是传统农业对生态环境的损害不仅导致农业生产活动本身发展受阻,也破坏了整个地区的发展环境。因此,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绿色化方向下的现代农业是包括黄河流域在内的流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之一。
从黄河流域的农业产业布局来看,上游的河套地区、关中平原以及下游河南、山东境内的平原地区,历来是优质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应因地制宜,基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区位优势,发展符合区域特点的特色种植、养殖、种业或生态林业等。应逐步引导农民从传统的种植业走出来,将传统农业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如经济果木种植与乡村旅游结合,打造各类农业特色村、特色镇;在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干旱地区,应引导农民种植抗旱、节水效果更好的优质杂粮、中药材、牧草以及其他农产品,调整和丰富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在具体作业上,通过“控肥、控药、控水、控膜”等节水、绿色化要求,以财政补贴等政策引导农民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等,以绿色化、节水化农业生产代替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产业附加值,大力培育当地绿色有机的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或湿地旅游等主导产业,引入资本或龙头企业,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特色产业链;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包括产权交易、农业物联网、职业农民培训、农业科技交流等涉农服务业,为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化、绿色化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撑。
(二)强化环保约束,积极发展现代制造业
长期以来的增长导向或偏好驱动地方政府更为重视经济的量化指标,对经济发展质量以及增长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所忽视,当然这也是中国转型经济过程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但是,由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的突出特征,包括前文所述农业在内的产业转型成为新时代的核心要求。以制造业、采掘业等为代表的工业产业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但同时又往往是污染大户,因此强化环保约束,推动制造业的绿色化转型是黄河战略的重要构成。
第一,发展现代制造业,必须提高产业的发展门槛,应针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紧张、生态脆弱的问题,出台具体的管控要求和措施,实施严格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严厉禁止上马一些高耗水、排污严重、产能过剩的产业或项目,明列需要限制、禁止和淘汰的产业清单。
第二,强化环保约束,推进现有的采掘、洗选、冶炼加工等各类高排放、高污染和高耗水的产业或企业、项目绿色化转型。一方面,这些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国家能源安全紧密相关;另一方面,环保技术相对落后,不利于生态保护。因此,要强化环保约束,通过政策、法规和具体文件推进企业积极应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促进传统产业的快速转型。
第三,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新型装备制造等在内的新兴产业具有清洁无污染、附加值高的优势,也是我国现代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和体系构成,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无疑对推动黄河流域的产业结构优化以及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基于不同省(自治区)的主导产业,大力延伸特色产业链,构建体系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的高端化、产品的差异化和生产的集约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五,重点支持和构建多能源利用基地建设,针对黄河流域中上游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这一现实,在对传统的煤化工等能源产业升级改造的同时,积极开发包括风能、氢能、太阳能等在内的新能源开发,与转型发展的传统能源共同支撑我国的能源供给体系。
(三)立足新旧动能转换,全力推进黄河流域现代服务业发展
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史来看,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的变化上大多经历了从“一二三”到“二一三”“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发展过程,服务业比重随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不仅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高且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随之提升。当前,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构成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地位不断增强,与上述的发展规律基本吻合。如前文所述,相对我国其他地区,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在第三产业也即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偏低。推进黄河流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全力推进全流域的服务业快速发展,实现本区域的新旧动能转换。
首先,大力发展以金融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保险、人力资源、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物流运输等生产性服务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和支撑,应不断引进和设立包括银行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鼓励金融机构通过不同服务形式支持中小微企业、生态保护以及绿色经济等的发展,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加大对高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适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人才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上加以创新,引进、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和绿色发展的国内外优秀人才,奠定支持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支持体系;科学技术是产业转型和新动能形成的根本,应不断提升全流域技术创新水平,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与重化工产业转型和生态保护相关的清洁生产技术、水土保持技术、循环利用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技术等,应在政策上通过补贴、绿色产权交易等加大技术创新和应用;应在宏观上加强统筹和规划,鼓励不同省(自治区)设立、引进或联合组建国家或地方的创新平台,实现技术的共享和开放。此外,电子商务与物流运输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构成,是其他产业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内容。
其次,加快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以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商贸流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黄河既有壮丽秀美、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观,也有厚重长远、引人入胜的历史文化,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自然财富和人文宝藏,以黄河文化资源为核心,结合不同省(自治区)的交通规划与城市建设,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打造富有黄河特色文化的旅游业,并带动相关的商贸、餐饮、农特产品经营,培育康养健身、文化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