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一)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发展历程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家生态安全以及美丽中国建设进程。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的科学论断。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整合财政资金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工程。2016年9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快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实现格局优化、系统稳定、功能提升,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7次会议指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进一步扩展了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把草原生态系统纳入生命共同体中,体现了深刻的大生态观。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2020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会议要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2020年9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全面指导和规范各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推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2020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做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有关情况,“十三五”期间在全国开展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山水工程试点涉及全国24个省份,惠及65个国家级贫困县,包括黄河流域的陕西黄土高原、泰山区域等,中央财政已累计下达奖补资金500亿元,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意义与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比如,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等,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21]这一科学论断是对我国天人合一、天地人和的中华传统生态哲学的传承与发展,体现了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是从大格局上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支撑,基于流域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原则和技术,实现生态保护、生态功能提升及生态服务优化等功能。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改变以往只针对单一对象治理的局限,将山、水、林、田、湖、草等联系起来,融入一个系统进行治理,通过还原和修复原有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忍耐性,保护生态系统内的物种多样性,完善生态体系的功能,维持流域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永续发展。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必然选择。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方向和落实举措,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时代机遇。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综合治理,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循环,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核心引擎。
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涵养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黄河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高原,流经黄土高原、沙漠沙地,两岸有祁连山、东平湖、黄河三角洲等高山、湖泊和湿地。黄河流域的山水林田湖草资源丰富,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上中下游存在生态功能差异。上游着重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做好生态保护,促进生态体系健康。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山是水的产流地,林与草是水的涵养地,湖与田是水的主动脉,要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涵养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循环生态系统动力源泉。[22]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要加强水的治理,呵护好生命之源。要协同山水林田湖草等资源,搭建以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和防洪抗洪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廊道。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维持和恢复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等,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加强协同联动,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推动上中下游地区的互动协作,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注重整体推进,强化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治湖有机结合起来。[23]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各省(自治区)间的交流与沟通,创新合作方式和管理机制,加强流域内执法监督能力,推动流域内信息共享,强化区域内生态环境监督一体化,运用大局观念、整体思想、系统模式,协同推进大治理。以山水湖田草系统作为黄河流域的管理单元,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合理化和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适度开发和布局山水林田湖草的空间,优化沿黄流域生态资源和产业布局的适配。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治理,打造世界级黄河流域治理示范区,为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引进新的增长动力。通过对自然生态进行系统的保护、治理和修复,实现黄河流域的“山青、水秀、林茂、田整、湖净、草丰”,让美丽中国呈现多元之美、系统之美,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美丽景色处处绽放。